《西安城市總體規劃簡析.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西安城市總體規劃簡析.ppt(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西安城市總體規劃簡析,西安市以其悠久的歷史而聞名,其城市的規劃格局也遵循著古都的原貌而建設,圍繞著古城而建,呈南北縱橫狀。,第一部分 西安皇城,歷代長安城傳統規劃思想脈絡 最早在西安地區建都的是周文王。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了國都豐京,但是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和滅商以后周朝發展的需要,周武王又在灃河之東營建了新城稱作鎬京,成為中國最早的一座雙子城。兩座京城隔河相望,一橋相通,實際上是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整體。,豐鎬二京 雙子之城,周代的都城采用周禮考工記中的布局模式:“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形成最典型的九宮格局。,1、宮城 7、官署 2、外朝 8、市 3、宗廟 9、
2、國宅 4、社稷 10、閭里 5、府庫 11、倉廩 6、官署,漢長安 “斗城建設”,根據三輔黃圖的記載,漢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城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為斗城是也”。這是漢長安斗城的由來。 長安城平面形狀不規整,但基本上呈正方形。根據考古發掘,長安南城墻中部突出,東段偏北,西段偏南;西城墻南北兩段錯開,北城墻西北部分蜿蜒曲折。長安城每面各開三個城門,共有12個城門。每個城門有3個門道,即班固在西都賦中描述的“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唐長安 里坊中正,長安城采用嚴格的里坊制,全城劃分為108個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約1里見方,和傳統尺度相似;大坊則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墻,有的坊設
3、2門,有的設4門。坊內有寬約15米的東西橫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將全坊分成16個地塊,由此通向各戶,坊里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長安城的規劃繼承了古代城市規劃的傳統,平面布局方正規則,每面開三門,皇城左右有祖廟及社稷,與周禮考工記中的布局接近。,告別帝都 西北重鎮,明清時期,隨著政治中心的的東移,西安告別了帝都的尊貴地位,但依舊是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現代西安,民國時期的西安大致規劃,基本上已有了現代西安的雛形。,城市演變圖,1953-1972西安市總體規劃 西安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沿襲古城軸線對稱的空間布局模式。1952開始的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1953-1972年)中,確立
4、了城市中心區為商貿居住區,東郊紡織城、西郊電子城、南郊文教區、北郊倉儲區的城市格局。確定了“以輕型精密機械制造和紡織為主的工業城市”性質,為以后西安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城市建設避開了周秦漢唐四大遺址區,沿襲了唐長安城棋盤路網和軸線對稱的整體格局,在明城范圍內完整地保存了傳統布局的藝術特色。,第二部分 西安歷次總體規劃,1980-2000西安市總體規劃,第二次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大遺址保護的布局理念。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西安快速發展需要,1980年開始的第二次總體規劃(1980-2000年),確立了以明城為中心,繼承和發展唐長安城棋盤式路網、軸線對稱的布局特點,以顯示唐
5、長安城的宏大規模,保持明城的嚴謹格局,保護周、秦、漢、唐重大遺址為特點。選擇了新區圍繞舊城發展的結構模式,形成了較為理想的城市形態。城市主要向東南、西南兩個方向發展。,1995-2010西安市總體規劃,第三次城市總體規劃確立了中心集團與外圍組團的空間布局模式。20世紀90年代,西安啟動了第三次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年),按照“保護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規模,節約土地,優化環境,發展組團,基礎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則,西安城市空間布局確定為“中心集團、外圍組團、軸向布點、帶狀發展”格局,提出了中心城市、衛星城、建制鎮的三級城鎮體系;組團之間以城市快速路相連接,中心城市與組團中間地帶為生態區
6、。市區道路網繼承唐長安城棋盤式路網和軸線對稱布局特點,采取棋盤、環狀加放射的模式,形成“二軸三環八放射”的干道環路系統,形成完整網絡狀結構,快速疏散和對外連接高速公路。,2008-2020西安市總體規劃,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九宮格局”的城市空間布局模式。進入2l世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2003年底西安開始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西安市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20082010年),將城市性質定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西部最重要的現代化中心城市,西部地區交通樞紐型城市,富有東方古都神韻的華夏歷史公園,世界旅游之都。城市空間形態確定為“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格局。按
7、照南北拓展空間、東西延伸發展的原則,提出了發展外圍新區,拉大城市骨架,優化布局結構,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護老城風貌,顯山露水增綠,塑造城市個性的發展目標。,從西安第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空間格局,可以看出,城市空間發展路線為“單中心一雙中心一一體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由單核演化向多核演化發展;外部空間演化由星狀化結構、點式演化,沿著“點一軸”發展模式向串珠放射狀、網絡化結構均勻伸展,逐步趨向區域一體化。,總結四次規劃,第三部分 當今城市結構形態,在城市結構形態方面,確立了以明城的方整城區為中心,繼承和發展唐長安城棋盤式路網、軸線對稱的布局特點,以顯示唐城的宏大規
8、模,保持明城的嚴謹格局,保護周、秦、漢、唐重大遺址為特點,選擇了新區圍繞舊城發展的結構模式,形成了較為理想的中心城市的完整形態。城市主要向東南、西南兩個方向發展,開辟新的功能區,構筑起西安現代城市的基本框架。,近年來西安市現狀,城市基礎設施建筑,城市用地規劃,總體規劃,主城區城市規模 到2020年,主城區城市人口控制在528.4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490平方公里以內,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92.73平方米左右。 主城區布局結構 “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規模及基本布局,主城區布局結構 優化主城區布局,凸顯“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環內區域為
9、核心發展成商貿旅游服務區;東部依托現狀發展成國防軍工產工業區;東南部結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護區發展成旅游生態度假區;南部為文教科研區;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術產業區;西部發展成居住和無污染產業的綜合新區;西北部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北部形成裝備制造業區;東北部結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設成居住、旅游生態區。,市域城鎮空間布局 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加強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原則,在西安市域范圍內,構建“一城、一軸、一環、多中心”的市域城鎮空間布局,形成主城區、中心城鎮、鎮三級城鎮體系結構。因地制宜地穩步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其中: “一城”為主城區; “一軸”為以隴海線為主軸的城鎮經濟發展軸; “一
10、環”為以關中環線為紐帶的城鎮經濟發展集群帶; “多中心”為主城區外圍的中心城鎮,包括四個組團、三個新城和四個縣城,其中: 四個組團指六村堡、常寧、新筑、洪慶; 三個新城指臨潼、閻良、涇渭; 四個縣城指藍田、周至、高陵、戶縣。,綜合交通規劃,1對外交通 建成面向國際的中國西部航空樞紐,國內重要的公路、鐵路交通樞紐,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構筑以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確立輻射全國的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樞紐地位。 2城市交通 適應西安作為全國重要交通樞紐的需要,突出公共交通優先戰略,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設,構筑一個高效、快捷、一體化、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形成
11、以快速路、主干路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為輔助的分工明確、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建立以地鐵和普通公交為主、快速公交為輔助的多種客運交通方式相結合的立體公共交通體系。,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圖,自然空間格局是由“主城區防護綠地(綠化隔離帶)外圍新城(中心城鎮)小城鎮”所構成的多層次城市生態體系所構成。歷史空間格局則是通過城市公園綠地的選址和建設來實現。這些公園綠地是建立在歷史遺跡上,保持著一定的歷史城市空間格局關系。,西安市渭河城市段生態系統規劃,總 結,(1)對于西安而言,從第一次總體規劃重點建設到第四次總體規劃落實體現出國家在政治、經濟、城市建設方面思路的重要轉變。因此,總體規劃編制針對不同發展階段,采用切實可行的規劃理念,對于西安的未來城市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規劃理念只有充分與城市自身發展條件相結合,才能做到戰略與戰術統一。,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