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資源狀況及供求形勢分析.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煤炭資源狀況及供求形勢分析.ppt(4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中國煤炭資源狀況及供求 形勢分析 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李瑞峰 2006年7月 主要內容 v一、中國煤炭資源狀況 v二、中國煤炭供求狀況 v三、煤炭供應存在的主要問題 v四、中國未來煤炭供求形勢分析 v五、政策措施 一、中國煤炭資源狀況 資源總量豐富,煤類齊全 n根據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預測與評價結果分析,預測1000米以淺 遠景資源總量2.86萬億噸。截至2003年底,累計探明資源量1.066 萬億噸,保有資源量約1萬億噸,排在俄羅斯和美國之后,居世界 第三位。 n煤類從褐煤到無煙煤均有分布。煤質總體上較優良, 原煤灰分和硫分低,發熱量高,工業用途廣泛。肥煤 、焦煤和瘦煤資源儲量僅占保有資
2、源量的15%左右 ,硫分小于1%的優質煉焦用煤較少,是我國稀缺煤 種。 n我國資源總量雖大,但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量僅 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必須珍惜資源,提高 資源回收率。 資源與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呈 逆向分布 n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比重超 過90%,且集中分布在晉、陜、蒙三省區(占北方 地區的64%)。 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呈逆向分布 n我國淡水資源較貧乏,全國水資源總量年均2804億 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 n分布極不均衡,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面積約占 全國50%左右,水資源總量年均600.8億立方米,僅 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1.4%;
3、而太行山以西煤炭資源 富集區水資源總量為45.1億立方米,僅占全國水資源 總量的1.6%。西部及北部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嚴 重制約著煤炭資源的開發。 資源富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 n我國生態環境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秦嶺大別山 以北的北方地區大部分為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帶 ,尤其是大興安嶺和太行山以西地區,年降雨量大部 分在400mm以下,氣候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十分 嚴重,沙漠化面積大,幾乎所有的沙漠都分布在這一 地區。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繁,植被覆蓋率低,生態 環境十分脆弱。 n這一地區集中著我國近90%煤炭資源,生態環境成為 這一地區煤炭開發的重
4、要制約因素。 資源總體賦存條件較差 n同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煤炭資源大國相比,我國煤 層埋藏深、構造復雜,適宜露天開采的煤炭資源少。 n我國礦井平均開采深度400m。適合露天開采的儲量僅占 4%。美國多為水平煤層或近水平煤層,埋藏淺,礦井平 均開采深度為90m,其露天開采比例一直在60%左右。澳 大利亞煤層賦存穩定,地質條件簡單,煤層埋藏淺,礦井 平均開采深度為250m,其露天開采比重達76%左右。 n煤層構造具有明顯的分區性。從分布面積和區域看,以中 等和復雜構造為主,多數地區構造復雜,簡單構造類型的 煤礦主要分布在晉陜蒙寧和新甘青藏規劃區。 n我國煤礦瓦斯較高,嚴重影響煤礦安全。國有重
5、點煤 礦中,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礦井接近一半;國有地方煤 礦和鄉鎮煤礦中,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礦井占1/4以上 。 n煤層構造不僅影響井型、開采方式和經濟效益,而且 影響礦井安全。構造簡單井田,一般可建大中型礦井 ,實施綜合機械化開采,而構造復雜井田只能建小型 礦井,實施半機械化開采和炮采。受資源條件限制, 長江以南煤礦多數為小型煤礦,難以采用機械化開采 ,安全生產條件差。 小結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煤類齊全,但 與地區發達程度和水資源呈逆向分布, 總體賦存條件較差。這些特點,決定了 我國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 構難以改變,使得煤炭跨省區調運量大 、運距長,制約了煤炭主產區就地加工 轉化規模,影
6、響了生產效率,加大了安 全生產風險。 二、中國煤炭供求狀況 煤炭消費 n2005年,國內煤炭消費 約21億噸,比2000年增 長了63%,“十五”期間 年均增速10%,是增長 最快的時期。 煤炭生產 n2005年,我國煤炭產量21.9 億噸,占世界煤炭產量的 37%,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 總量的76%; n煤礦數量約2.2萬處,其中, 大中型煤礦占4.1%; n煤礦生產能力21.7億噸,其 中,大中型煤礦占53.9%; 露天煤礦產量不到1億噸, 僅占全國產量的4.5%。 煤炭企業 n我國煤礦點多面廣,產業集中度低。 n煤炭生產企業約2萬家,平均規模約10萬噸,規模最 大的前4家煤炭企業市場占有率
7、僅為18%。 n國外主要產煤國家產業集中度較高,如美國4家大公 司產煤4.3億噸,占40%;俄羅斯1家大公司產煤2.5 億噸,占95%;印度1家大公司產煤2.4億噸,占 77%。 煤炭產消分布 煤炭調運 n煤炭調運格局是“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煤炭運輸主要 為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小部分煤炭通過公路運輸。晉 陜蒙的煤炭主要調往華東、中南、京津冀和東北地區以 及用于出口,貴州煤炭主要調往湖南、廣西等地。 n2005年,鐵路煤炭運輸量達到10.7億噸,占全國煤炭產 量的49%,占鐵路貨物運量的40%。水運以海運為主, 主要是晉陜蒙的煤炭通過鐵路運到北方港口,通過海運 到東部和南部沿海省區。2005年
8、,水運4.22億噸,其中 ,海運3.29億噸,內河0.78億噸。 煤炭進出口 n2005年,煤炭出口7174萬噸,比上年減少1498萬噸; 進口煤炭2618萬噸,比上年增加737萬噸。 n出口煤炭大部分銷往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進 口煤炭主要來自澳大利亞、越南和印尼。 煤炭價格 n2005年重點煤礦平均 出礦價格達到270元/ 噸; n東部地區煤礦平均出 礦價高于西部地區; n東南沿海煤價與進口 煤炭價格基本持平。 n2006年16月情況看,煤炭供應已出 現過剩的跡象,主要表現在:煤炭庫存 持續增加,重點電廠電煤供應充足;煤 炭價格已呈現下滑趨勢;煤炭銷售預付 款大幅度減少;煤款拖欠呈上升
9、趨勢。 小結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是煤炭出口 大國。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我國煤炭市 場化程度較高,市場處于充分競爭狀態,煤 炭生產、銷售、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受經 濟快速發展的拉動,“十五”期間,煤炭消費 快速增長,市場逐步好轉,價格穩步上升, 煤炭從供應緊張轉向供求基本平衡,目前, 局部地區已出現過剩。煤炭鐵路運輸總體上 一直偏緊。 三、煤炭供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 n行業管理弱化,法制建設滯后 n資源保障程度低,開發秩序混亂 n科技水平差距大,創新能力不足 n生產力落后,產業集中度低 n安全基礎薄弱,安全生產形勢嚴峻 n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礦區環境惡化 n企業負擔沉重,職工收入水平
10、低 n鐵路運輸能力不能滿足煤炭穩定供應的要求 四、中國未來煤炭供求 形勢分析 煤炭需求預測 n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發展目標,充分考慮 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節能降耗等因素,初步 預測2010年全國煤炭需求總量為25億噸。 n國內煤炭需求: 主要依靠電煤拉動,鋼鐵用煤緩慢增長,建材用煤緩慢 下降,煤化工是煤炭需求新的增長點,隨著煤炭向電力等 轉化比重提高,其他用煤需求呈下降趨勢。從目前的發展 態勢看,經濟發展速度很可能超過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 確定的目標,相應的煤炭需求將超過上述預測值。 n煤炭進出口: 考慮我國煤炭資源的可供量、國內需求和煤炭開采對生 態環境、水資源等負面影響,以及安全生產等
11、因素的制約 ,不宜大量出口煤炭。從減輕國內資源開發利用、運輸等 方面壓力考慮,適度增加進口煤炭是合理的,另外隨著煤 炭成本核算體系的完善,煤炭生產成本呈上升的趨勢,人 民幣將繼續升值,進口煤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將愈發明顯 。 煤炭供應預測 n我國現有煤礦供應能力21.7 億噸,在建煤礦能力4.4億 噸,考慮煤礦衰老報廢和對 小煤礦的調整改造,2010年 現有和在建煤礦供應能力分 別為22億噸,供應缺口為3 億噸。為彌補煤炭供應缺口 ,滿足煤炭需求,“十一五” 期間需要新增煤炭產能3億 噸。 2005年 實際 2010年 預測 一、煤炭需 求量 25.0 二、煤炭供 應應能力 21.722.0 1
12、大中型煤 礦 11.715.0 2小型煤礦10.07.0 三、煤炭供 需平衡差 -3.0 煤炭生產布局 n全國煤炭布局原則:穩定調入區生產規模,增加調出 區開發規模,適度增加自給區資源開發。 煤炭功能區帶劃分 功能區范 圍圍特 點 煤炭調入區 京津冀、東北、 華東 、中南 資源少,開發強度大,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稀缺 ,不宜加大開發規 模,應加強接續資 源勘查 ,穩定生產規 模 煤炭調出區晉陜蒙寧 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宜建設大型煤礦,應加 快資源勘探和增加儲備 ,加大開發規 模,增 加對調 入區的補給 能力,但該地區生態環 境 脆弱,應加強保護和治理。 煤炭自給區西南、新甘青藏 資源豐富,但部
13、分地區遠離東部煤炭市場,應立 足供應本區市場,提高資源勘探程度,適度進 行開發 n未來煤炭產量的增長主要集中在晉陜蒙寧區,約占全 國煤炭產量增量的82%,安徽、貴州增長也較快, 新甘青藏適度增長。 分區產量規劃 單位:萬噸 2005年2010年 全國219000250000 煤炭調入區7900081300 煤炭調出區102300127800 煤炭自給區3770040900 煤礦建設 n“十一五”期間,煤礦建設堅持“整合為主、新建為輔”的原 則。制定小型煤礦整合規劃,實施聯合改造。加強煤礦 建設監管,按照規劃目標,調控年度開工規模。優先建 設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和千萬噸級安全高效礦井,優先 建設煤
14、電聯營和煤轉化一體化項目,嚴格控制小型煤礦 建設。對于瓦斯、水、火等災害特別嚴重的礦區,適度 控制大中型礦井建設,禁止建設小型煤礦。 n未來新建煤礦主要集中在晉陜蒙寧區,約占全國煤礦新 建規模的80%左右,安徽、貴州、河南、黑龍江、新甘 青藏適度增長。 大基地建設 n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儲量豐富,煤類齊全,煤質優良,開采條件較 好,區位優勢明顯,已具有一定的生產開發規模和配套工程設施 。規劃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滿足經濟社會 發展需要、調整和優化煤炭生產結構、促進資源地區經濟社會發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n13個大型煤炭基地由98個礦區組成,保有煤炭資源量/儲量占全 國的80%以
15、上,2005年煤炭產量占全國的83%。2010年,大型 煤炭基地產量達到21.5億噸,其中大型煤礦占60%,中型煤礦占 20%。小型煤礦整合升級為大中型煤礦、新開工大中型煤礦主要 分布在大型煤炭基地內。形成穩定可靠的煤炭調出基地、電力供 應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大集團發展 n“十一五”末,形成68個億噸級和8 10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煤炭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 n發展以煤為基礎,煤電、煤化、煤路等 多元化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煤炭調運 n“十一五”期間,“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格局進一步增強。 n預測2010年,全國煤炭鐵路運量14億噸,需要鐵路運力17億噸 ;
16、海運一次下水量5億噸,需要港口下水能力6億噸。 n預測2010年,晉陜蒙寧地區可調出8.41億噸煤炭,主要調往華 東、中南、京津冀以及出口,少量調往東北和四川;西南(主要 是貴州)可調出的0.6億噸煤炭,主要調往湖南、廣西等地。 n預測2010年,華東和中南地區需調入煤炭6.43億噸。其中,通 過海運調入3.69億噸(含進口);通過陸路(部分通過內河)調 入2.74億噸,絕大部分由晉陜蒙寧地區通過鐵路調入。 小結 未來我國煤炭需求繼續增長。近年 來,煤炭建設投資快速增長,待開工的 項目總規模遠遠超出“十一五”需要增加 的煤炭產能,煤炭供應充足,應該引起 重視的是煤炭可能出現嚴重過剩。大型 煤炭
17、基地建設和大集團發展將繼續得到 重視,有利于優化煤炭供應結構。煤炭 鐵路運輸量將持續增加,運力仍比較緊 張,需要加快建設。 五、政策措施 健全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n健全法律法規。完善以煤炭法為主體的 法律法規體系。貫徹落實若干意見。推 進山西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工作。 n完善經濟政策。加快增值稅改革步伐,把煤 炭增值稅稅率降到合理水平。完善煤炭成本 核算制度。 n擴大對外開放。國家支持有條件的煤炭企業到 境外開發煤炭資源。國家鼓勵外資與國內企業 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和經濟合作。 n加強行業管理。充實和加強煤炭管理力量,健 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n加強宏觀調控。強化煤炭規劃的作用,實行規 劃的滾動
18、調整。實施生產總量調控,控制投資 過快增長,防治出現煤炭供應嚴重過剩。 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和煤炭 企業整合 n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在大型煤炭基地內以建 設大型煤礦為主,優先建設露天煤礦和安全 高效現代化煤礦,嚴格控制小煤礦建設。 n加強資源勘查。國家建立煤炭地質勘探周轉 金,用于重點礦區普查和必要的詳查。完善 儲量評估制度,提高勘查報告質量。 n促進小型煤礦整合。制定小型煤礦整合規劃 ,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實 落實這項工作。繼續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 產條件、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 n構建大型煤炭集團。鼓勵煤炭企業聯合重組 ,引導形成若干個產能億噸級的企業。鼓勵 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
19、行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 體化經營。 促進煤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n加強煤運通道建設。重點加強晉、陜、蒙、 寧、黔煤炭鐵路外運通道及北方煤碼頭建設 ,合理布局礦區鐵路支線、礦區公路。 n鼓勵發展坑口電站和低熱值燃料電廠。合理 規劃一批大型坑口電廠。在水資源許可的條 件下,增加晉、陜、蒙、寧、黔、皖電力建 設規模。 優先發展煤炭科技教育 n加強科技攻關。國家列專項,支持煤炭工業科技基礎研 究,支持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國家鼓勵企業與科 研院所加強協作,開展技術創新,建立煤礦重大技術裝 備引進、消化吸收協調機制,加快推進國產化。 n提高職工素質。國家制定煤礦特殊工種人員標準、培訓 標準等強制條件;高
20、等院校通過國家減免學費、設立煤 礦專業獎學金、校企對口招生等措施,擴大生源;企業 通過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建設、改變用工制度、高薪等措 施,吸引人才,形成國家、企業、學校聯動機制,盡快 改善煤礦從業人員素質低的瓶頸制約。 加強煤礦安全綜合治理 n健全安全生產法制和經濟政策。 n健全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n繼續加大安全生產投入。 n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 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礦區環境 n節約煤炭資源。 n加強綜合利用。 n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 n鼓勵潔凈煤技術產業化。 n保護和治理礦區環境。 提高礦工勞動保障和生活水平 n實行四班六小時工作制,將礦工入井時間縮 短到八小時以內。 n制定提高煤礦井下職工勞動保護和崗位津貼 的標準,制定煤礦井下職工最低工資標準。 n每年為煤礦職工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強制企 業為礦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 解決煤礦歷史遺留問題 落實國家關于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有關政 策,加快分離煤炭企業辦社會職能。支持國 有煤炭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十一五” 期間,國家繼續對歷史形成的沉陷區治理和 礦區棚戶區進行改造。對資源枯竭礦區和劣 勢礦區國家要給予扶持政策,重點在資源接 續和轉產方面給予援助。 謝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