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社會導論》PPT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科技與社會導論》PPT課件.ppt(5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科學 技術與社會導論 宋芝業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Tel 0471 4392304E mail zhiyesong 考試辦法 1 一般要求 平時 40 期末論文 60 2 真正喜歡并擅長這門課的同學 能發起或參與10次有意義的討論 不用寫作業 不用每次課都來上 也可以得高分 一次討論 5分 整理出來并發郵件給老師 5分 關于科學技術對社會有利還是有害的爭論1 盧梭 1712 1778 1750年 論科學與藝術 認為 我們可以看到 隨著科學與藝術的光芒在我們的地平線上升起 德行也就消逝了 并且這一現象是在各個時代和各個地方都可以觀察到的 論科學與藝術 第11頁 因為 科學既產生于閑逸 反
2、過來又滋長閑逸 第22頁 使人產生奢侈之風 第23頁 2 托爾斯泰 1828 1910 論科學與藝術的價值 批評了以科學和藝術為借口逃避體力勞動的行為 3 蕾切爾 卡遜 1907 1964 寂靜的春天 認為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是癌癥和不幸 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雙刃劍 有好壞兩面 中國道家 為道日益 為學日損 儒家 道德倫理是治國大略 科學技術史雕蟲小技 朱元璋把別人送的機械人鐘表當眾打碎 有人認為科學研究是強奸自然 科學技術發展會導致人類毀滅 1 1什么是科技與社會 1 1 1三種含義科技與社會也就是研究科學 它有三種基本含義 廣義的STS是一個學科群 是科學史 技術史 科學哲學 技術哲學
3、科學社會學 技術社會學 科技政策研究等學科對科學 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的總稱 有如下名稱 科學技術與社會 Studiesof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 科學學 scienceofscience 科學技術學 Stud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 科學元勘 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 自然辯證法 Dialecticsofnature 中義的STS是指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社會體制與其他體制的關系 狹義的STS是指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社會體制其內部的社會性質 后2種含義也稱科學社會學 我們主要講后兩種含義 1 1 2研究科學理
4、論簡史 1 科學成為一種社會活動和專門學術領域1837年威廉 休厄耳 W Whewell 歸納科學的歷史 歸納科學哲學 1920年代波蘭學者提出了 科學學 naukoznawstwo 一詞 1930年代翻譯成英文時采用了scienceofscience 1931年在英國召開的國際第二屆科學史大會上 原蘇聯學者黑森 B Hessen 的 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 1939年 英國物理學家貝爾納 J D Bernal 出版了 科學的社會功能 1 1 2研究科學理論簡史 2 1938年默頓 RobertK Merton 的博士論文 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 技術與社會 首次使用了 科學 技術與社會 STS
5、的提法 1945年V 布什 科學 無盡的前沿 出版 1963年聯合國在日內瓦召開的科學技術會議后 科技政策成為一個專業性術語并被發達國家共同采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 科學知識社會學 SSK 在歐洲異軍突起 它試圖以社會因素說明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 1 1 3研究科學體制簡史 1 1892年法蘭西學院首次設立科學史教授席位 1912年薩頓 G Sarton 在比利時創辦 ISIS 192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開設系統的科學史課程 1923年辛格 C Singer 建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史與科學方法系 1947年成立的國際科學史學會 1949年成立的國際科學哲學學會 1956年合并組成了國際科學史與
6、科學哲學聯盟 科學史分會 IUHPS DHS 1 1 3研究科學體制簡史 2 195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建立科學史系 1953年明尼蘇達大學率先成立國際上第一個科學哲學中心 1970年代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重組建立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系 1989年倫塞勒爾理工學院重組建立美國第一個科學技術學系 在美國最早授予 科技學 學士 碩士和博士 1990年代東京工業大學建立經營工學專攻系 1 1 4中國情況 1956年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提出了作為一門學科的 自然辯證法 1957年中科院成立了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 中科院與清華大學合作在該校成立了機械工程史研究室 1975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發展成研究所 19
7、80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在北京成立 1 2為什么研究科學 科學技術越來越重要科學技術給人類造??茖W技術給人類造罪 1 3社會中的科學技術 科學家的社會角色 地位和作用 科學技術政策 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社會對科學的控制 科學發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后果等 科學與政治 科學與經濟 科學與軍事 科學與文化 1 4科學技術的社會性質 科學家與科學共同體組織形式 科學家的內部社會分層結構及其功能 科學獎勵制度 科學的規范 經費投入與論文產出評估 科學體制化目標 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 獲得科學聲望的規則 馬太效應 2湯淺光朝的 解說科學文化史年表 1 2 1 湯淺研究的特點 湯淺研究的特點
8、在于對科學增長情況按國別進行了細致地計量分析 并用圖表來說明16世紀到20世紀科學活動的現象 這個統計調查給出了有關意大利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等國家相繼成為科學活動中心的明確結論 用湯淺的話說就是 科學活躍時期比起每一個國家的歷史要短得多 就如同玫瑰花和少女很容易喪失自己的青春一樣 1 2 2 湯淺研究的方法 湯淺利用的資料主要是1956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 科學技術編年表 和1951年出版的兩本 威伯斯特人物傳記辭典 科學技術編年表 收集了1501 1950年間2064項條目 每項條目記載一個重要科學成果 這些科學成果的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 2 1世界科學中心不同時期重大科學成果數 1
9、 2 2 1 科學技術編年表 中的成果分布 湯淺把 科學技術編年表 收錄的2064項科學成果 每十年一計 分為45個階段 再按照國家分階段編制編年材料 每階段每個國家的成果數除以全世界當時的成果總數 得到一系列的百分比數 然后分別畫出意大利 英國 法國 德國和美國在1501 1950年間相對成果數的變化曲線 見圖1 2 1 圖1 2 1依據 科學技術編年史 得出的曲線 1 2 3 湯淺研究的結論 湯淺的科學活動中心定義 一個國家的重大科學成果數如果超過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學成果總數的25 則成其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 其持續的時間稱作為科學興盛期 根據上述科學活動中心的定義 湯淺從各國科學成果數和科
10、學家數的分布圖中得出的結論是每一國家的科學興盛期為80年左右 具體順序是意大利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詳見表1 3 1 表1 3 1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情況 1 3 趙紅州 科學能力學引論 趙紅州1941年生于河南省溫縣 1964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物理系 同年到北京大學西語系出國班短期學習 之后在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及中共中央研究室工作 文革時在河南羅山干校勞動 1974年8月起 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 高能物理所 中國科協科技培訓研究中心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工作 1 3 1 趙紅州74年的獨立發現 1974年在河南羅山干校勞動期間 趙紅州根據 復旦大學學報 所載的 自然科學大事記 也曾獨立地發現
11、了湯淺所描述的現象 但是周期略有不同 當時趙根據 自然科學大事記 得出的重大科學成果編年曲線如下圖所示 1 3 1 1 趙74年得出的科學成果編年曲線 1 3 1 2 趙從科學成果編年曲線中得出的結論 各國科學中心 高潮 轉移順序為 意大利 1540 1620 英國 1660 1750 法國 1760 1840 德國 1840 1910 美國 1920 現在 中心的轉移周期為 80年左右 中心的峰值為 1620年 1710年 1790年 1870年 1950年 2 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進程 16 17世紀的意大利17 18世紀的英國18 19世紀的法國19 20世紀的德國20 21世紀的美國 2
12、 1 意大利 第一個科學活動中心在意大利 1540 1610年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第一個大舞臺 是需要巨人也產生了巨人的地方 以達 芬奇和伽里略為代表的意大利科學家 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的科學文化 開創了實驗科學的傳統 使自然科學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但是 隨著教會把布魯諾送上火刑柱 1600年 意大利的光榮就成了昔日黃花 2 2 英國 第二個科學活動中心在英國 1660 1730年 其標志是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的成立 在皇家學會周圍云集了牛頓 虎克 波義耳 哈雷 布拉德雷 瓦利斯 哈克等一大批科學家 在1660 1730年間 英國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學家 約占當時全世界科學家總數的36
13、以上 他們的科學成果占總數的40 英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與牛頓有很大的關系 他的名著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出版于1687年 被認為是近代科學臻于成熟的里程碑 1727年牛頓死后 英國科學便開始急劇衰落 2 3 法國 法國科學的全盛時期在百科全書時代和拿破侖一世時期 1792年 法國創辦了歐洲最早的一批技術??茖W校 建立了國家的綜合教育體制 此后便有了專職的科學家 這時期 法國為世界貢獻了以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和出色的科學成果 此外 還貢獻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師 可以說 是法國大革命促使法國科學走向繁榮的 2 4 德國 德國科學的興隆 是隨著柏林大學成立的1809年開始的 直到
14、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 綿延110年 由國家組織科學研究數德國最早 1873年德國建立 國立物理研究所 1877年建立 國立化工研究所 1879年又建立了 國立機械研究所 德國科學發展雖然起步較晚 但有一支基礎扎實 訓練嚴格的科技隊伍 這支隊伍取得了許多科技突破 并對英美科技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2 5 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活動中心轉移到美國 19世紀美國主要是搞技術發明 技術引進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當屬愛迪生 一戰后 美國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逐漸走上科技全面發展的軌道 并趁希特勒排猶之際大量引進人才 愛因斯坦 弗蘭克 費米等 都是被迫流亡由德國美國的 這些人到美國后 為美國的科學事業
15、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美國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科研體制 并且能夠運用系統科學的成果進行科學的組織管理 他們用 曼哈頓工程 研制了原子彈 用 阿波羅計劃 完成了登月飛行 迄今 美國在計算機 太空 能源 通訊以及基本粒子 分子生物學等領域仍居于優勢地位 3 對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的分析 社會革命與科學中心社會生產與科學活動中心社會的科學能力與科學中心的轉移 3 1 政治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 支持的理由 文藝復興 帶來了意大利科學的春天英國革命期間 倫敦成了世界科學的中心 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法國科學的崛起1848年革命使德國科學的天空群星燦爛 如果注意到美國科學的興起 也是南北戰爭以后的事情 反對的理由比如 1
16、848年革命 曾經席卷歐洲大陸 它在德國的確引起了科學的興隆 但是 它在法國不但沒有促進科學的高張 甚至在扼制法國科學的衰落方面 也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 政治革命的高潮與科學高潮的時間間隔 對于不同的國家來說相差甚大 在英國 社會革命與科學高潮相距七十年 在法國只有十一年 在德國二十二年 而在美國卻相距將近一個世紀 3 2 社會生產與科學活動中心 恩格斯指出 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 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給近代科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和物質條件 因此 各國社會生產的發達往往會帶來科學事業的高漲 但是 科學中心的轉移不能單單歸因于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并不是
17、成簡單正比的關系 歷史上 一個國家雖然生產十分發達 但科學卻落后于別的國家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英國正值產業革命高潮 但是 英國科學卻衰落得很厲害 素稱世界學術權威機構 英國皇家學會 也得靠國外學者支撐門面 相反 法國當時無論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不如英國 而法國科學卻一舉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 十九世紀中期 當法國完成了產業革命 生產力逐漸強大起來的時候 法國科學卻衰落到谷底 3 3 社會的科學能力與科學中心轉移 在現代 決定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 已經不是個人的力量 而是社會的力量 是由規模宏大的科學家隊伍 由先進的實驗技術裝備 由效率極高的 圖書 情報 網絡系統 由構成合理的科學勞動結構所
18、提供的巨大的集體力量 近代科學發展之初當時各個國家科學的發展 只要依靠幾個或十幾個杰出的科學大師 就足以將本國科學推向科學中心地位 因此 判斷一個國家的科學能力高低 主要看它擁有的杰出的科學家人數和質量 而這一批杰出科學家的老化和逝世 往往又帶來這個國家科學能力的減退和科學事業的衰落 象意大利 英國和法國的科學 都具有這種特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 世界上的一切事務中 人是最寶貴的 科學勞動也不例外 科學勞動是一項復雜的勞動 創造性的勞動 它需要科學家發揮高度的創造力和耗費巨大的精力 因而無論什么時候 不管什么國家 科學人才 科學家隊伍都是科學發展速度的決定性因素 4 關于未來科學中心的預測問題 美
19、國科學的未來下一個科學活動中心將向何處 4 1 美國科學的未來 湯淺認為美國的科學同樣遵守歐洲科學的發展規律 即科學興隆期也是80年左右 也就是說 從1920年開始成為科學活動中心 到2000年前后退出科學活動中心的舞臺 湯淺的工作與普賴斯不謀而合 普賴斯在描述美國科學的 飽和增長 的現象時說 我們應當期望 美國科學從1950年開始 已經度過自己的鼎盛年代 大約再經過30一45年時間 就可能導致完全的衰落 因此 我們現在正處于這個衰落時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階段 趙紅洲也認為 美國的科學能力 從60年代起開始出現明顯的衰退現象 或者說 出現許多不適用 大科學 發展的因素 趙紅州千禧年的結論 盡管目前美國科學還十分發達 并且還要在二三十年內控制著科學中心的地位 但是 美國科學衰落的歷史命運似乎是注定了 爭論的不過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4 2 下一個科學中心是誰 貝爾納50年代預言蘇聯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科學的中心 但是 現在蘇聯已經解體 俄羅斯的經濟和政治秩序還沒有步入穩定發展階段 日本和中國短期內也不具備成長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條件 美國科技仍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無中心 在未來很可能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達到世界科技成果的四分之一 各個國家在不同學科方面具有各自的優勢 世界科技已呈現出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