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染性貧血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馬傳染性貧血課件(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馬傳染性貧血 馬傳染性貧血(簡稱馬傳貧)是由馬傳 染性貧血病毒引起馬屬動物的一種傳染 病。 1、臨診 n 稽留熱或間歇熱,發熱期以貧血、出血、黃 疸、心臟衰弱、浮腫和消瘦等變化明顯,無熱期 癥減輕或暫消失。本病幾乎遍及世界各國。 2、病原 n 馬傳染性貧血病毒是反錄病毒科慢病毒屬成員。 馬傳貧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在糞便中能生存兩 個半月,將糞便堆積發酵時,經30分鐘即可死亡。24 氫氧化鈉液和福爾馬林液,均可在510分鐘內將其殺 死,3來蘇兒液可在20分鐘內殺死。日光照射14小時 死亡。在-20左右病毒可保存毒力達6個月到2年。病毒 對熱的抵抗力較弱,煮沸立即死亡。 3、流行病學 n易感動
2、物:馬騾驢,進口及良種馬易感較強. n傳染源:病馬和帶毒馬。 n傳染途徑:吸血昆蟲叮咬、消化道感染、注射針 感染等。 n流行性:地方流行或散發。無嚴格季節性。 n死亡率:新疫區死亡率高,老疫區多為慢性,死 亡率漸下降。 n發病條件:環境因素能促使本病發生。 3、臨床癥狀 n 自然感染潛伏期一般為2040天,人工感染平均為10 30天,短的5天,長的達90天。 以發熱、貧血、出血、黃疸、浮腫、心機能紊亂、血 相變化和進行性消瘦為特征。 發熱:發熱類型有稽留熱、間歇熱和不規則熱。稽留 熱表現為體溫升高40以上,稽留35天,有時達10天 以上,直到死亡。間歇熱表現有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 多見于亞急
3、性及部分慢性病例。慢性病例以不規則熱為主 ,常有上午體溫高、下午體溫低的逆溫差現象。 貧血、出血和黃疸:發熱初期,可視黏膜潮紅,隨著 病情加重,表現為蒼白或黃染。在眼結膜、舌底面、口腔 、鼻腔、陰道等黏膜等處,常見鮮紅色或暗紅色出血點( 斑)。 n心機能紊亂:心搏亢進,節律不齊,心音混濁或分裂,縮期雜音 ,脈搏增數。 浮腫:常在四肢下端、胸前、腹下、包皮、陰囊、乳房等處 出現無熱、無痛的浮腫。 血相變化:紅細胞顯著減少,血紅蛋白降低,血沉加速。白 細胞減少,丙種球蛋白增高,外周血液中出現吞鐵細胞。在發熱 期,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退熱后,淋巴細胞增多。 根據臨診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和
4、隱性四種病型 。 急性型多見于新疫區流行初期,主要呈高熱稽留,病程短, 病死率高。 亞急性型多見于流行中期,特征為反復發作的間歇熱,有的 還出現逆溫差現象。 慢陛型常見于老疫區,病程較長,其特征與亞急型相似,但 逆溫差現象更明顯。 4、病理變化 n 急性型呈現全身敗血變化。漿膜、黏膜、淋 巴結和實質臟器有彌漫性出血點(斑)。脾急性腫 大,暗紅或紫紅色,紅髓軟化,白髓增生,切面 呈顆粒狀。肝腫大,黃褐色或紫紅色,肝細胞索 變性與中央靜脈、竇狀隙淤血交織,使肝切面形 成豆蔻狀或檳榔狀花紋,故有“豆蔻肝”或“檳榔肝 ”之稱。亞急性和慢性病例以貧血、黃染和網狀內 皮系統增生為主,全身敗血變化較輕。 5
5、、診斷 n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 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n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 驗(AGID),替代診斷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病原分離與鑒定:將可疑馬的血液接種易感馬或用其制備 的白細胞培養物,分離病毒(通常不用)。免疫擴散試驗、 免疫熒光試驗。 血清學檢查: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需經AGID證實)、補體結合試驗、熒光抗體試驗。 病料采集:采集可疑馬的血液備用。 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馬梨形蟲病、馬伊氏錐蟲病、馬鉤端螺旋體病、 營養性貧血鑒別。 6、防治 n 為預防和消滅馬傳貧必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 疫法和農業部頒發的馬傳染性貧血病防制試行辦法 的規定,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平時加強飼養管理, 提高馬群的抗病能力。搞好馬廄及其周圍的環境衛生,消 滅蚊、虻,防止蚊、虻等吸血昆蟲侵襲馬匹。發現患病馬 匹立即上報疫情,嚴格隔離,撲殺病畜,其尸體、病死馬 尸體等一律深埋或焚燒。污染場地、用具等嚴格消毒,糞 便、墊草等應堆積發酵消毒。經檢疫健康馬、假定健康馬 ,緊急接種馬傳貧驢白細胞弱毒疫苗。不從疫區購進馬匹 ,必須購買時,須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經過臨床綜合診 斷和2次血液學檢查,確認健康者,方準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