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閣——醫共體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毛細血管》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醫閣——醫共體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毛細血管(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中醫閣——醫共體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毛細血管
2022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要實現“中醫閣”建設,旨在持續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確?;鶎觾炠|中醫診療服務的可及性與便捷性。那么“中醫閣”的概念內涵是什么?“中醫閣”與“中醫館”有什么區別與聯系?“中醫閣”又該如何建設呢?作為國內長期從事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研究和建設的杭州唐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入研讀相關政策文件,分析如下。
“中醫閣”術語內涵的提出可追溯至2016年
雖然在“十三五”期間,國家頒布的各項規范文件中,未明確提出“中醫閣”名詞術語,
2、但在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牽頭印發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中,已然彰明建設“中醫閣”的目標內涵,即通過加強村衛生室中醫診療設備配備,拓寬中醫藥服務領域,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推廣中醫非藥物療法和適宜技術,推動“互聯網+”基層中醫醫療等方式,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同年,江蘇省東臺市官方發文,為統籌提高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能力,著力打造村村全覆蓋的中醫閣,實現“院有中醫館,站有中醫閣”的階段性目標。根據近年政府會議發文來看,“中醫閣”建設也被視為東臺市首創。由此可見,政府作為制定和實施公共決策的主導,中醫閣的目標內涵最初應由國家確定,而名詞術語最先應由地方
3、提出。
“中醫閣”建評標準的形成不晚于2018年
江蘇省中醫藥局在2017年頒布了《江蘇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標準與評價細則(2017版)》(以下簡稱《建評標準細則》)與《江蘇省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綜合服務區建設指南(2017版)》?!笆奈濉逼陂g,江蘇省中醫藥局對《建評標準細則》進行了修訂升級,并制定了《江蘇省基層中醫閣服務能力等級建設評價標準(2021版)》。根據2017年江蘇省衛健委及2018年常州市衛計委發布的文件通知來看,2018年之前,江蘇省中醫藥局并未發布中醫閣建評標準細則,僅出臺了建設指南。為使下轄市(區)有章可依,常州
4、市衛計委于2018年研討制定了《常州市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閣)建設標準與評價細則(試行)》。由此可見,早在2017年,地方就已制定中醫閣建設指南,同時,中醫閣地方建評標準體系的形成時間最遲應不晚于2018年。
“中醫閣”與“中醫館”的區別與聯系
從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條文來看,中醫閣可視為低配版的中醫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館,而中醫閣則是針對社區衛生服務站與村衛生室而言。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頒布了《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主要從中藥科室設置、中藥房建設與藥事服務、中醫
5、藥人員配備、中醫醫療和康復服務、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中醫館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對于中醫閣的建設,迄今還未出臺國家層面的建設指導文件。根據江蘇省2021年制定下發的中醫館、中醫閣建設評價標準來看,中醫館需達到三級標準,而中醫閣只需達到一級標準即可;中醫館細化了機構標準、科室設置、中醫綜合服務區、人員配備、設備配置、中藥藥事、中醫藥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培訓學習等10項26個條款,而中醫閣只細化了機構標準、中醫綜合服務區、人員配備、設備配置、中醫藥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等6項14個條款。
“中醫閣”建設也分基本版與推薦版
江蘇省在“中醫閣”建設方面先試
6、先行,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宏觀架構方面,或許可為其他省市提供借鑒和參考。單從南京市衛健委發布的《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閣)建設基本標準和推薦標準(試行)》來看,中醫閣建設標準可分為基本版與推薦版(見表1),其中基本版中特別提出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應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或第三方簽訂中藥飲片代煎配送協議。對于中醫診療和康復設備(見表2)的配備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要將中醫處方量與中醫非藥物療法(見表3)治療人數所占比納入考核。另外,無論是基本版還是推薦版,均強調要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提升中醫藥服務效率和質量。推薦版中還特別指出要通過醫聯體、醫共體等形式開展
7、中醫特色科室建設,提高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臨床療效,同時要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藥品配送等網絡中醫醫療服務應用。
“中醫閣”是醫共體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毛細血管
中醫閣作為醫共體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的毛細血管,離基層人民群眾最近。提升診療能力水平,確保服務便捷可及,是關乎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之一。但由于基層缺乏專業中醫藥人才,因此需借助數字化工具培養提升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強化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例如可引入中醫輔助診療平臺,智能分析病因,把握疾病本質,指導臨證用藥,為基層醫師辨證選方提供輔助決策;借助中醫藥繼續教育平臺,網羅權威學術資源,打造集專業知識學習、崗位技能培養、職業資格認證、職稱評定晉升、行業動態報道、時事政策分享、技術創新研究、中醫文化科普于一體的聚合服務型學習應用;以共享中藥房為抓手,構建集藥采、養護、審方、調配、煎煮、配送、藥囑等全環節為一體的區域中醫藥服務幫扶體系,提升基層合理用藥水平,強化藥學服務質量控制,確保群眾就醫滿意方便。
表1 中醫閣建設基本標準與推薦標準
表2 中醫閣中醫診療設備配備參考表
表3 中醫閣中醫醫療技術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