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論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硬筆書法論文(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硬筆書法的發展與變革
摘要:眾所周知, 中國書法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必須以漢字作為造型的依據來進行創作。而貫穿整個中國書法史始終的中國硬筆書法, 就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型樣式。
關鍵詞:硬筆書法 發展 變革
正文:所謂硬筆書法, 就是以漢字(泛指一切表形文字) 為表現對象, 以硬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硬筆是指筆尖堅硬的筆, 泛指一切堅硬的書寫工具。除了我們常用的鋼筆以外,鉛筆、圓珠筆、粉筆、蠟筆、刻蠟紙的鐵筆、刻字的刀子、以及用竹、木、骨、金屬、塑料制成的一切書寫工具, 都屬于硬筆的范疇。
如果說, 西安半坡村原人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的劃紋符號(陶文), 視為漢字
2、的雛形, ? 那么刻劃這些符號的堅硬的陶片和石片, 應屬原始硬筆, 這些符號應視為原始的中國硬筆書法。?
而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 是用銅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骨上的, 早被甲骨文研究權威郭沫若先生稱譽為“ 一代法書” 。甲骨文的刻書者自然便是殷代大書法家。從這個意義上講, 甲
骨文時代應是中國硬筆書法的初次興起時期。而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毛筆之前, 所有的文字都是以硬筆書寫的。
自近代以來, 在廣大硬筆書法愛好者的參與和推動下, 特是在白蕉、鄧散木、黃若舟等大書法家的倡導下, 硬筆書法藝術才真正被肯定并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尤其經過了近十幾年磨礪后的大轉機、大認識, 硬筆書法藝術再次
3、勃然興起。這正是時代的要求, 社會的需要。
硬筆書法藝術的崛起, 也又一次把祖國傳統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可以肯定, 中國硬筆書法藝術的發展, 一方面是日益提高的文化水平和不斷更新的生活環境, 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著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要求; 另一方面, 書法藝術的自身發展和近些年中西方文化廣泛的交流與碰撞, 大大地激發著藝術家對美的追求和創作的渴望; 而書寫工具的改進, 也激發著人們要求使用簡便的書寫工具承襲傳統書法的愿望。因此, 硬筆書法正處在有利于發展的重要時期, 是一門正待普及并將蓬勃興起的文化藝術。
硬筆書法藝術從源起到勃興幾經磨難, 在探索中邁向更高次目標。硬筆書法家們在
4、原有熟練控制線條造型的基礎上, 追求意境的表現, 強調作品內在的感染力, 著重于寫心、寫情、寫意, 寫自我個性, 在求索中根植干傳統藝術, 創造新意和美感。大部分作品在沿用傳統毛筆書法軌跡的同時, 呈現出新的風格: 一
‘南帖北碑, 取長補短, 相互融合, 形成個人的某種面目, 呈示硬筆書法藝術特有的美感; 二、取法干上, 追求神韻, 注重書卷氣和內涵, 格調高雅, 線條含蓄有致。
大凡藝術, 任何意義上的抱殘守缺、泥古一不化都將前景黯淡。作為近十幾年來重又方興未艾的中國硬筆書法藝術, 盡管從審美標準到創作方向, 均已形成極其穩定的體系, 但隨著整個文化藝術的發展, 隨著藝術水平的不
5、斷提高, 隨著人們意識的更新和對更新的渴求, 繼而不承,更而不新, 便會喪失其本身的生命力與價值。有些硬筆書法作品, 過于注重碑帖的摹仿, 而難于凸現個性化的美感與意感。從某種意義講
.
欣賞者一般都會寬容作品的不成熟性( 包括不太可取的創新) , 從中去領悟作者的真實豆場、觀點和思維方式, 但不會去欣賞那些缺乏自我的東西。所以, 繼承傳統而不拘囿于傳統, 重視創新但不盲從創新, 是適應時代觀念和意識的藝術道路。
誠然, 中國硬筆書法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 從審美標準到創作方向, 確已形成了一個極其穩定的體系。因此, 硬筆書法學習, 應該與廣大硬筆書法家的創作一同嚴肅地關照硬筆書法藝術的發
6、展問題, 要在藝術突破與重新構建的浪潮中, 力求創新探索發展, 發掘不趨于潮流和流干表層的真正的藝術原型, 以盡快繁榮和普及硬筆書法。
二、硬筆書法的發展
硬筆是人類最早運用的書寫工具, 早在兩萬年前, 恒河流域的人們便使用原始的“ 鉛筆”( 以樹葉和藤蔓裹住燒黑的木炭而成) 了。?我國古籍中也有“ 上古無筆墨, 以竹挺點漆書竹
上” ?的記載。
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的進步, 從陶文和甲骨文的研究證實: 距今約六干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 如下圖: 圖l 為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刻符; 圖2 為臨撞姜寨陶器刻符) , 明朗、
簡練, 純屬抽象符號, 和陶器上的花紋迥然
7、不同??脊虐l現證實: 一, 刻劃符號在早于仰韶文化時期的老官臺文化時期就已出現, 到仰韶文化時期, 由干生產力的發展, 記事、信息傳播范圍已相當大, 陶文已不再只是“ 簡單的刻劃符號” , 而應成為文字了; 二, 仰韶文化下限到高文化與上限相差一千多年, 商代甲骨文已有了極為完備的文字體系, 其反映的社會內容已頗為廣泛, 有政治、軍事、文化、農業、商業、氣象、物產、民族、宗教各方面, 且詞匯豐富, 用法靈活多變, 現可識別的詞匯已有三干多個, 有的敘事文已長達一百七十字, 沒有上干年的發展是不可能如此高的; 三, 許多陶文符號與甲骨文相當相似。由此, 足可以說明陶文己是文字了, 正如郭沫若先生
8、所說, “ 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 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古字的起源, 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 á 屬于最早的原始中國硬筆書法; 而距今三干多年, 祖先向上夭卜算請示的“ 貞卜”—甲骨文( 如上圖: 圖3 為殷墟甲骨文) , 堪稱中國硬筆書法初興時期的佳作了。甲骨文是以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寫出來的( 有少數晚期的甲骨文是用毛筆所書再刻, 如《宰豐骨》等) , 線條瘦硬、剛健雄強, 筆畫多為方折直線, 較少圓曲彎折, 頗具硬筆書法特有的直率、勁挺、明朗的藝術神。甲骨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和美學價值, 它也反映了早期中國書法藝術的風格。郭沫若先生曾屢贊其之秀美: “ 足知存世契文, 實一代法書, 而書
9、之契之者, 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 這是賦予原始的中國硬筆書法最美的贊歌。
史實也證明: 在殷以后直到近代‘硬筆始終存在, 硬筆書法作品也存在。其間, 硬筆主要有刀筆和著筆兩類?!?古簡犢用竹木, 以刀代筆?!?周禮注疏》中也曾記載: “ 古者, 未有紙筆, 則以削刻字。雖漢有紙筆, 仍有書刀, 是古之遺法也。’, 著筆主要流行于我國西北, 白居易曾講到:“ 于聞? ? 以木為筆” 。匈牙利人史坦因工9 0 0 年在我國西北和聞附近尼雅古址發現了著筆的實體, 其大約存在于3 世紀以后(_即東漢末年以后) 。秦及秦以后的硬筆書法作品主要有: 《秦封宗邑瓦書》‘由刀直接刻在陶器上, 行款
10、錯落流動、線條率意跌宕) 、《漢上林銅鑒》、《漢上林共府鼎銘》、《漢上林鼎銘》、炙新嘉量》等( 由刀直接刻在金屬器具上, 字跡挺拔、峻險、爽利) , 及大量的磚瓦銘文。在敦煌發現的大批著類作品約為中唐到宋代的書簡。
綜上所述, 任何書寫工具的最初出現, 都是以實用為主的。只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日益提高.特別是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最后才慢慢地從實用性向藝術性轉化。硬筆的
最初出現是以單線條的硬筆為主體, 后來工具的變化也僅僅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考慮其方便性和可用性。因此, 硬筆書法在近代, 特別是1 9 3 9 年黃若舟先生《通書》(后改編為《漢字快寫法)})
的發行及解放以
11、后在白蕉、鄧散木等的倡導下, 正以其便捷、流暢、富于裝飾性和藝術性而異軍突起, 且來勢迅猛。這是硬筆書法在綿延歷史中的第二次興起, 即復興熱潮。
(三) 中國硬筆書法的現狀
近十年來, 隨著硬筆書法藝術的發展, 繼1 9 8 4 年“ 中華青年鋼筆書法協會” 的成豆, 全國各種硬筆書法藝術團體相繼涌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 、“ 中國現代硬筆書法研究會”等。妙這些團體, 一般均擁有會員數
一千之眾。參與人數之多, 分布地域之廣, 足以顯示硬筆書法創作與研究上的雄厚實力, 確實令人又劉歡鼓舞。
1 9 8 5 年, 由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前身為中華青年鋼
12、筆書法協會)主編的首家全國性鋼筆書法專業雜志— 《中國鋼筆書法》創刊, 它標志著巾國硬筆書法理論與行為整體上的真正確
立。和自然界從混沌到有序的發展規律一樣, 硬筆書法從群眾到組織, 從實踐到理論, 從內容到形式開始真正建立起一八淤新的、廠井生了的又一產全國書法藝火體系。
從時空形式來看中國硬筆書法的發展己開始走向世界, 1 9 8 2 年以來, 國際交流特別是與東鄰日本的友好交流規??涨? 影響所及已成為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大社會文化現象。
(二)硬筆書法的發展途徑
簡單地說, 破舊方能立新。硬筆書法藝術只有突破傳統, 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建構起完整而新型的理論體系。藝術的
13、發展需要以理論為依托, 硬筆書法的真正健康發展必須創新立說, 用理論來闡明規律、指示未來。
1 、借鑒繼承傳統發展硬筆書法是捷徑
硬筆書法作為書法表現的又一形式, 決定了它與傳統毛筆書法藝術間的密切關系。它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形影不離相得益彰。借鑒繼承傳統成為發展硬筆書法的必由之路。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的異同, 主要表現在: 一、都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線條藝術; 二、書寫工具的不同使線條有質的區別, 以至形成結構方式、書寫格式、視覺功能(表現對象的功能)等的不同。硬筆書法是用硬筆來表現的, 而毛筆書法則是以軟筆來表現的; 三、書寫方式不同:傳統豎寫, 硬筆橫寫(現代豎寫不是時代主流
14、) ; 四、,
表現功能不同: 毛筆書法以表現漢字結構、形態中通過不同的節奏和韻律抒發情感, 而硬筆書法以物象點畫的線條視覺美折射情感軌跡。唯有全面綜合地考察兩者異同, 才能更好地繼承精華, 摒棄糟粕。例如:楷書作品中字的結構和布局較少受豎式書寫方式影響, 這類硬筆書法作品可以較多地借鑒傳統碑帖;但行書, 特別是行草、草書作品, 因較楷書講究氣韻, 字的結構頗受書寫方式影響, 突出表現在入筆、收筆和整體布局上。豎寫時, 字的入筆和收筆求上下照映, 以氣勢連貫一致, 如九天瀑布一瀉萬里; 而現代橫寫, 只求字的入筆、收筆左右顧盼, 神氣一致, 勢若錢塘怒潮, 似峰巒層疊。豎式取豎勢, 橫式取橫
15、勢, 取勢不同, 因此傳統的行草書就不能一成不變地應用于橫式硬筆
書寫中了。
2。增強創新意識拓寬視野是渠道
、
硬筆書法的發展需要繼承, 但更需要創新。創新, 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它包含著書法家高度的理論修養、思維活動、觀察能力、審美觀念; 創新是在認識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 是在繼
承的前提下去發展。它也需要從舞蹈、音樂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而書寫內容的求新, 書寫形式、風格的轉型, 書寫工具的變革, 都將推動硬筆書法藝術的大發展。簡言之, “ 溫故” 以“ 知
新” , 創作者應該從碑帖繼承中提煉自我新形象。
3 、學有大成, 理論研討是導向
書法
16、作為傳統藝術, 貫穿于幾干年民族歷史文明之中, 其發展是較完善的。書家輩出, 且不乏書評家, 實踐與理論, 相得益彰。硬筆書法作為再次興起的藝術門類, 不象經過無數次實踐考
驗的輝煌的傳統毛筆書法藝術, 它迫切需要完整而科學的理論。那么傳統理論是否適應于硬筆書法? 又是否適應普遍的審美要求? 硬筆書法內在發展規律和方向理論, 不應僅是對前人的總
結, 而應是一種獨立的引導人們按照正確軌道進行(指示未來) 的創新立說的理論體系。它從傳統理論入手, 充分把握其來龍去脈; 從硬筆的特征入手, 結合傳統理論澄清真偽; 從社會入手,
開展批評與爭鳴; 從書法家自身入手, 總結成敗得失, 達到理論與
17、實踐的相對和諧統一。
(三) 硬筆書法書寫工具的革新
要創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硬筆書法作品, 有必要在線條上求創新、在空間意識上求變革。而線條通過工具來表現, 空間通過線條來分割, 因此有必要改進以完善其書寫工具?!?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良好的筆具, 能增添硬筆書法的藝術效果。沈鵬先生曾一針見血地表示:“ 硬筆書法, · ·? 在工具方面也可根據需要進行改革?!?當然, 筆具間題只是促使硬筆書法發展
的一個因素, 筆具改革只是謀求出路的一條途徑。
硬筆書法作為一門古老而新興的藝術, 應從新的文化視角、新的美學觀念出發, 以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為立足點, 從硬筆的書
18、寫特點和漢字結構的基本規律著手, 并借鑒傳統美學, 就
實用性和藝術性作多角度、多方位的審視和思考。這是尋找硬筆書法發展途徑所必需遵循的原則。
由此觀之, 硬筆書法工具的探討也就應該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特別是硬筆因“ 筆硬”等局限, 表面上造成了線條單一變化小, 表現力貧乏, 缺少藝術性等缺陷, 但實際上, “ 硬筆書法的短處正是它的長處” , “ 硬筆書法因其‘硬’ , 更能體現‘直如矢, 勁如鐵’的‘瘦硬’ 神韻” , “ 更配‘
鐵劃銀鉤’之譽” , “ 它同樣能展現毛筆書法的結體與精神?!?
綜上所述, 硬筆書法書寫工具的革新創造不是盲目的, 目前它至少有以下三種規
19、定性:
1、材料選擇的合理性, 要符合書寫規律, 要考慮其出水是否流暢、有規律, 筆鋒是否可作多角度使轉等。
2、要充分發揮硬筆的規定性—彈性優勢, 以線條富有力度、質感強為目標。
3、只能作為一種有余力的嘗試, 以得到可資借鑒的經驗。王正良先生認為: “ 為了追求風格, 也不妨對工具進行改造、選擇, 甚至創新。但在目前還是以日常最常用最普通的鋼筆作工具為好?!?
筆具的革新只是硬筆書法發展的一個方面, 即使使用不同工具創作出不同有韻味的作品,也只是表面上的差異。我們立待需要在意蘊上作更深層次的探索。正如黃正明先生所言: “ 眾
多的創作工具不值得炫耀, 其關鍵在于作者自身書藝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任平: 《漢字的魅力— “ 書法與中國傳統文化
”之一》, 《中國鋼筆書法藝術》第1 輯, 中國新聞出版
社, 第10 頁; 第11 頁。
2.郭沫若: 《為半坡博物館的題辭》, “其為文字, 殆無疑矣?!币饧刺瘴氖亲钤绲奈淖?。
3 .龐中華: 《鋼筆書法簡論》, 長中國鋼筆書法藝術》第1 輯, 中國新聞出版社, 第4 頁; 第5 頁; 第6 頁。
4.元· 吾丘衍: 《考古編》。à 胡厚宣: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