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多維化解讀
當代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多維化解讀
簡要:[摘 要]先鋒小說是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種極具創新意識、擁有著鮮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獨行的小說創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以及中國意識流小說、尋根文學小學的影響,體
[摘 要]先鋒小說是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種極具創新意識、擁有著鮮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獨行的小說創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以及中國意識流小說、尋根文學小學的影響,表達著對傳統創作方式的顛覆。它的開展與時代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基于九十年代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以及自身與生俱有的缺陷,先鋒小說迎來了一系列的創作轉型,文章針對當代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多維化進行解讀,在闡述了其歷史開展流變過程的根底上,對其創作轉型的原因與背景進行了分析,并從精神內容、人物塑造、藝術轉型等維度深入探索了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過程及特點。
[關鍵詞]先鋒小說; 風格流派; 創作轉型; 多維化解讀
胡成科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2-12-10
一、引言
先鋒是一個復雜而富有動態性的概念,其本意是指戰爭中的先鋒將領、行業領域中的領軍人物。領先鋒這一概念被引入文學創作中時,它便成為反叛傳統與權威的特立獨行、個性張揚的創作形式與風格[1]。關于先鋒派的具體界定,學術界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認知,狹義的先鋒小說是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受西方現代哲學思潮與文學創作理念影響的,在思想與形式上極具超前性、特殊性、甚至極端性特征的小說類型,這些文學作品通常語言晦澀、情節撲朔、人物被概念化、表達方式顛覆傳統,其主要代表作家如余華、蘇童、格非、馬原等人,他們將先鋒文學創作推至巔峰,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傳統文學創作的樣態[2]。廣義的先鋒文學那么涵蓋了朦朧詩、意識流小說、現代派小說等創作類型,它們各自的代表作家如北島、王蒙、徐星等人,對于多數學者來說他們對先鋒文學創作的研究與解析更多是基于其狹義的概念進行的,他們將先鋒視作一個動態的、復雜的、流動的、富有變化的文學概念,而其核心特質那么是在思維方式及藝術精神等層面的標新立異、敢于開拓、創新求變,因此它是文學開展中的先知,是一種對于未來變化方向具有主宰性意義的前瞻性風格。
二、先鋒小說創作的歷史開展流變過程 ( 一) 先鋒小說的產生與開展
先鋒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創作形式是在伴隨著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中國社會逐步呈現出全新的面貌與氣象,文化領域也重現活力的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它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開展的必然[3]。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社會文化理念大量涌入中國,各種思潮和流派對于壓抑已久、死氣沉沉的中國文壇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同時政治軸心式的文學創作也開始逐步向通俗文化、市民文化改變,文學不再只是政治的附屬物,而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在此背景下,文學創作者們的思想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面對充滿新的機遇卻更顯混亂失序的文化環境,作家們開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動,內心的創作激情也重新被點燃。而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學翻譯也得到了快速開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大量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被譯為中文,引入中國,這些作品帶給中國文學創作者們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使他們在深感新鮮的同時也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糾結的自卑,于是向外國文學創作學習,借鑒其所有的閃光點便成為彼時文學創作的一股浪潮。先鋒文學即形成于在這樣的背景下,最早的先鋒派小說應為馬原在 1984 年所創作的?拉薩河女神?,在其之后,蘇童的?飛越我的楓楊樹故土?,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格非的?迷舟?等先鋒小說也先后問世,這一類與傳統小說創作有著截然不同的形式與風格,匠心獨具、新穎另類的小說作品的出現使當時的文壇出現極大的震動,一石激起千層浪,文學界開始鄭重地看待中國先鋒文學的崛起,聲稱先鋒小說的出現乃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形式實驗[4]。
( 二) 先鋒小說的缺陷及轉型
先鋒小說在九十年代的轉型固然與外部的文化環境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也是其內在與生俱有的缺陷使然,這些缺陷或局限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缺乏對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先鋒小說從其誕生時起就對寫作技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重視,先鋒派作家們在 “怎么寫〞層面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賦予“表達方式〞以統治性的地位,因此無視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觀照,“寫什么〞不是先鋒派作家們思考的重點,但顯然優秀的文學作品與生活本質的思考本身就具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無論是從群眾的趣味層面來說,還是文學價值而言,杰出的小說作品不可能與反映現實生活完全割裂,而先鋒小說顛覆一切傳統的極端化理念使其無視了對現實生活的探索與思考,挫傷了小說的生命力。其二,模式化、同質化的寫作模式。先鋒小說追求各種文本技術的應用,如利用讀者的逆反心理到達預期效果,故事套故事的套盒方法等,在其出現之初,人們驚異于這些新奇的寫作形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感的褪去,人們逐漸發現先鋒小說的寫作方式在普遍追求與模仿西方文學前輩的模式中日益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與同質性問題。
三、重尋精神意義: 基于精神內容層面的轉型 ( 一) 對人性的挖掘與探索
杰出的小說創作不可能與對生活本質的思考及對人性的探索割裂開來。僅追求寫作形式,傾注熱情于 “怎么寫〞的層面,而無視小說對精神內容( 如思考人性) 的承載價值,即對“寫什么〞的照顧,那么很難使小說獲得豐富的生命力[5]。因此,九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創作開始向尋回“意義〞轉型,這種意義的找尋首先就表達在對人性的探索層面。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鮮有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心靈的關心與撫慰,于是出現了概念化、符號化的人物名字,如用數字指代人物角色這里符號化的人物,事實上是被忽略了人性屬性的擺設,余華評述他以往對人物角色的塑造與刻畫,很少會關注其人的性格、思想、氣質以及他內心的聲音,而更多只是對于其欲望進行描述,當他意識到人性探索的重要意義時,他的創作開始站在角色的角度聆聽他內心的聲音,挖掘人物復雜的性格特征。轉變后的先鋒小說創作雖然在文本形式上逐步弱化,但其精神內蘊卻日漸豐富起來,先鋒作家們一改傳統對人性的無視或以俯視角度觀望的做法,開始誠懇地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將其命運與精神意志聯系起來。在余華后期的先鋒小說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向人們展現了生活的苦難,同時也挖掘、發現、贊頌著人性的光芒。許三觀一生苦難重重,為了各種原因,為了各個“他人〞而無奈賣血達十二次之多,在生活難以為繼時,他靠賣血而渡過難關,他為并非親生兒子在外闖的禍而賣血,為全家人可以吃一頓面條而賣血,為向心儀的女人表達愛意而賣血,為給兒子治病而賣血,唯獨一次為自己,希望可以賣血換錢吃一頓炒豬肝,喝一瓶黃酒,卻悲哀地發現因為衰老,他的血已經再也賣不出去,此時他想到的也并不是自己無法吃上炒豬肝和黃酒,而是以后家中再有災禍時無血可賣該怎么辦。在許三觀的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芒,他的善良、敦厚、奉獻、寬容,無不向人們展現著一個潔白無瑕、美好純潔的高貴靈魂。
( 二) 對接真實與現實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家們對歷史真實與當下現實有種本能的回避,他們不敢碰觸,也不愿碰觸真實,現實或真實對他們來說就像洪水猛獸,感受記錄現實是一件難以忍受的事情。于是在其作品中,真實的歷史背景或當下的現實都被模糊處理了,取而代之的僅是 “多年以前〞“多年之后〞這種關于小說時代背景的虛無化的表達,人們無法得知其小說故事事件發生的年代地點和歷史背景。九十年代開始先鋒小說逐漸向現實靠近,先鋒作家們為此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的嘗試,并收獲了豐碩的成果。蘇童在?妻妾成群?的創作中即舍棄了原來與真實或現實隔離的手法,而是以寫實的方式為小說故事賦予一個真實的時代背景,即封建時代末期。她借鑒傳統小說敘事的模式講述了一個知識女性在充滿僵腐敗氣味的封建大家庭中做小妾的悲慘經歷,作家借這樣一個具有真實圖景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中一夫多妻制度對女性的戕害,他賦予了這部作品以真實的歷史定格,表現出與以往竭力回避真實的先鋒小說創作截然不同的風格。
四、充滿人性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層面的轉型
( 一) 鮮靈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創作以寫作形式為至上追求,對于人物塑造等那么高度簡化,人物的性格、外貌、行為習慣、生長環境等皆不作重點介紹,人物的存在成為一種擺設。但九十年代開始先鋒小說對人物塑造的無視逐步發生了改變,先鋒作家們以嫻熟的手法來刻畫人物,賦予其豐富的情感與復雜的性格特征,在表達方式上重新用回故事性的方式,在這樣的創作轉型下,一個個飽滿、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其中對于少年形象、女性形象等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們善于通過少年的純潔來折射成人世界的失范與迷失。蘇童的小說中塑造了諸多街頭少年的形象,他們的生活背景是五六十年代,身上街頭氣十足,比方小拐、紅旗、天平等,他們模仿著成人“街溜子〞的做派,迷戀著幫派與暴力,上演著一幕幕來自街頭的故事。而對于女性形象,她們也深受先鋒作家們的喜愛,蘇童塑造的女性形象多哀婉動人,格非筆下的女性那么玲瓏精致、自強自立,這些極具美學意蘊的女性形象經典而深刻,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 二) 精妙而細致的細節描寫
細節刻畫對于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意義,?許三觀賣血記?中,主人公許三觀善良、寬容、奉獻、忍耐的性格品質即是在諸多的細節刻畫中表達出來的。他看望生病的一樂,發現病床上沒人就以為一樂已死,便傷心大哭起來,看見許玉蘭扶著一樂進來才知道一樂沒事,又破涕為笑,他滿心關切地和一樂說了幾句話,眼淚卻又不聽話地流了下來,他對兒子的疼惜在這些自然爆發、難以抑制的哭與笑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許三觀家庭拮據、生活悲慘,卻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天性,作者詳細地描述了他用嘴炒菜的過程,他給兒子們炒紅燒肉,給妻子燉魚,給自己也炒了一份豬肝,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炒菜的細節,還聲情并茂地展現享用這些美食時候陶醉滿足的神態,他面對生活的磨難依然敦厚樂觀的性情由此而表達出來,先鋒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轉型賦予了文本深刻的精神意蘊,使小說創作更具生命力。
五、完整敘事及變換視角: 藝術層面的轉型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作家們深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熱衷于對外國小說各種敘事方式、語言運用、意義表達方式的模仿寫作,如對零度敘事、敘事圈套、意義解構等,他們竭力地瓦解與抵抗過去的霸權式解釋,在野蠻、恐怖、癲狂的感受中張揚自我,以畸形的語象表達精神創傷的感受。但到了九十年代,這種“觀念之上,形式第一〞的文學理念逐漸發生了轉變,敘事手法、語言風格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極端形式化開始向故事性、情節性過渡。
( 一) 由“破碎敘事〞向“完整敘事〞的轉變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重形式、輕內容,秉持著“形式壓制故事〞的原那么來進行創作,受此影響,大多數先鋒小說作品皆文本晦澀,閱讀難度較大,但畢竟小說的落腳點還是在于蕓蕓群眾,因此顧及群眾的閱讀習慣與審美感受其實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先鋒小說逐步轉型,向完整敘事回歸,而過去碎片化、形式化的寫作方式漸被消解,蘇童曾說,“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我嘗試以老式方法表達一些老式故事……拾起傳統的舊衣裳,將其披蓋在人物身上〞。先鋒作家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完整敘事中重煥活力,如蘇童的?河岸?即是一部故事性、情節性很強的小說作品,全篇布局謀篇緊湊連貫: 庫文軒被錯選為烈士遺孤———藉此身份而處處濫情———與小唐妻子私情敗露,致使小唐服藥自殺——— 庫文軒自我閹割———兒子重蹈覆轍,羞辱庫文軒——— 庫文軒自盡,兒子開始懂事成長———獲救后庫文軒最終再次求死、抱碑投河。環環相扣的情節推動著故事的進行,完整的敘事結構增強了小說的趣味性與真實感,作品的藝術魅力得以提升。
( 二) 由“固定視角〞向“變換視角〞的轉變
轉型后的先鋒小說一改傳統以“我〞或“他〞固定的、單一的視角進行敘事的做法,開始有意識地變換視角進行創作,如從“我〞到“他〞,或從“他〞到“我〞,抑或二者并存,表達者享有了廣闊的自由度,似乎可隨心所欲走進任何一個人或事件之中,隨意性、跳躍性的視角轉換賦予了作品新奇獨特的韻味,使其呈現出特殊的審美效果,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如余華的?活著?即表達了視角由“他〞到“我〞的變化,且“我〞有兩個,一個為民間歌謠收集人,在農村采風時被老人的民歌吸引而與老人交談,引出老人的故事,另一個那么為小說主人公福貴,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讓福貴盡情地講述自己的故事,由此也使情節、人物更為透明,讀者也更加深入文本。在格非的?欲望的旗幟?中,敘事視角那么表達了由“我〞向“他〞的轉變,小說的情節在曾山、宋子拎、張末等人的輪流表達中推進,讀者從不同人的講述中多角度理解事件始末,感受著不一樣的審美愉悅,先鋒小說敘事視角的改變其本質表達的是對形式束縛的突破,是先鋒作家們求新求變內在心理的外在表達,在這種全新的風格中讀者對文本的親和力得到了增強,文本的藝術形式也更為完善。
六、結語
先鋒小說是以追求寫作形式為核心特征的小說創作流派,它最早出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它的產生與改革開放后大量涌入中國的西方現代文學思潮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深受意識流小說、文化尋根小說的影響,在藝術特征上的突出表現為文字語言的晦澀難懂、重形式而輕內容、對人物塑造忽略、符號化的人物命名,撲朔迷離的結構安排以及對傳統表達方式的突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先鋒小說在中國文壇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時間甚至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學。但隨著時代的開展,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快、社會文化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自身與生俱有的缺陷與局限,先鋒小說在九十年代迎來了其創作轉型時期,這一轉變首先是在對精神內容的重視以及對文本形式的弱化方面,具體表現為對人性的回歸、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本質、挖掘人性特點,升華了作品的精神意蘊以及正視歷史真實與當下現實,改變了過往回避現實的創作方式; 然后那么是人物塑造層面的轉型,開始重視與讀者的共鳴,以嫻熟的手法深入細致地刻畫人物,同時突出細節描寫,表現出對故事性的回歸,由此而賦予小說創作以全新的生命力; 最后是藝術層面的轉型,即實現由“破碎敘事〞向“完整敘事〞的轉變、由“固定視角〞向“變換視角〞的轉變,這無疑使先鋒文學在內容深度和形式廣度等方面實現了全新的突破。
![](http://www.flmh8.cc/images/filetype/d_word.png)
編號:208739313
類型:共享資源
大?。?span id="rhdp5xz" class="font-tahoma">18.20KB
格式:DOCX
上傳時間:2023-05-11
18
積分
積分
- 關 鍵 詞:
- 當代 先鋒 小說 創作 轉型 多維 化解
- 資源描述:
-
當代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多維化解讀 簡要:[摘 要]先鋒小說是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種極具創新意識、擁有著鮮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獨行的小說創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以及中國意識流小說、尋根文學小學的影響,體 [摘 要]先鋒小說是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種極具創新意識、擁有著鮮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獨行的小說創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以及中國意識流小說、尋根文學小學的影響,表達著對傳統創作方式的顛覆。它的開展與時代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基于九十年代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以及自身與生俱有的缺陷,先鋒小說迎來了一系列的創作轉型,文章針對當代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多維化進行解讀,在闡述了其歷史開展流變過程的根底上,對其創作轉型的原因與背景進行了分析,并從精神內容、人物塑造、藝術轉型等維度深入探索了先鋒小說創作轉型的過程及特點。 [關鍵詞]先鋒小說; 風格流派; 創作轉型; 多維化解讀 胡成科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2-12-10 一、引言 先鋒是一個復雜而富有動態性的概念,其本意是指戰爭中的先鋒將領、行業領域中的領軍人物。領先鋒這一概念被引入文學創作中時,它便成為反叛傳統與權威的特立獨行、個性張揚的創作形式與風格[1]。關于先鋒派的具體界定,學術界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認知,狹義的先鋒小說是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受西方現代哲學思潮與文學創作理念影響的,在思想與形式上極具超前性、特殊性、甚至極端性特征的小說類型,這些文學作品通常語言晦澀、情節撲朔、人物被概念化、表達方式顛覆傳統,其主要代表作家如余華、蘇童、格非、馬原等人,他們將先鋒文學創作推至巔峰,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傳統文學創作的樣態[2]。廣義的先鋒文學那么涵蓋了朦朧詩、意識流小說、現代派小說等創作類型,它們各自的代表作家如北島、王蒙、徐星等人,對于多數學者來說他們對先鋒文學創作的研究與解析更多是基于其狹義的概念進行的,他們將先鋒視作一個動態的、復雜的、流動的、富有變化的文學概念,而其核心特質那么是在思維方式及藝術精神等層面的標新立異、敢于開拓、創新求變,因此它是文學開展中的先知,是一種對于未來變化方向具有主宰性意義的前瞻性風格。 二、先鋒小說創作的歷史開展流變過程 ( 一) 先鋒小說的產生與開展 先鋒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創作形式是在伴隨著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中國社會逐步呈現出全新的面貌與氣象,文化領域也重現活力的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它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開展的必然[3]。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社會文化理念大量涌入中國,各種思潮和流派對于壓抑已久、死氣沉沉的中國文壇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同時政治軸心式的文學創作也開始逐步向通俗文化、市民文化改變,文學不再只是政治的附屬物,而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在此背景下,文學創作者們的思想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面對充滿新的機遇卻更顯混亂失序的文化環境,作家們開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動,內心的創作激情也重新被點燃。而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學翻譯也得到了快速開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大量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被譯為中文,引入中國,這些作品帶給中國文學創作者們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使他們在深感新鮮的同時也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糾結的自卑,于是向外國文學創作學習,借鑒其所有的閃光點便成為彼時文學創作的一股浪潮。先鋒文學即形成于在這樣的背景下,最早的先鋒派小說應為馬原在 1984 年所創作的?拉薩河女神?,在其之后,蘇童的?飛越我的楓楊樹故土?,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格非的?迷舟?等先鋒小說也先后問世,這一類與傳統小說創作有著截然不同的形式與風格,匠心獨具、新穎另類的小說作品的出現使當時的文壇出現極大的震動,一石激起千層浪,文學界開始鄭重地看待中國先鋒文學的崛起,聲稱先鋒小說的出現乃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形式實驗[4]。 ( 二) 先鋒小說的缺陷及轉型 先鋒小說在九十年代的轉型固然與外部的文化環境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也是其內在與生俱有的缺陷使然,這些缺陷或局限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缺乏對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先鋒小說從其誕生時起就對寫作技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重視,先鋒派作家們在 “怎么寫〞層面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賦予“表達方式〞以統治性的地位,因此無視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觀照,“寫什么〞不是先鋒派作家們思考的重點,但顯然優秀的文學作品與生活本質的思考本身就具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無論是從群眾的趣味層面來說,還是文學價值而言,杰出的小說作品不可能與反映現實生活完全割裂,而先鋒小說顛覆一切傳統的極端化理念使其無視了對現實生活的探索與思考,挫傷了小說的生命力。其二,模式化、同質化的寫作模式。先鋒小說追求各種文本技術的應用,如利用讀者的逆反心理到達預期效果,故事套故事的套盒方法等,在其出現之初,人們驚異于這些新奇的寫作形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感的褪去,人們逐漸發現先鋒小說的寫作方式在普遍追求與模仿西方文學前輩的模式中日益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與同質性問題。 三、重尋精神意義: 基于精神內容層面的轉型 ( 一) 對人性的挖掘與探索 杰出的小說創作不可能與對生活本質的思考及對人性的探索割裂開來。僅追求寫作形式,傾注熱情于 “怎么寫〞的層面,而無視小說對精神內容( 如思考人性) 的承載價值,即對“寫什么〞的照顧,那么很難使小說獲得豐富的生命力[5]。因此,九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創作開始向尋回“意義〞轉型,這種意義的找尋首先就表達在對人性的探索層面。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鮮有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心靈的關心與撫慰,于是出現了概念化、符號化的人物名字,如用數字指代人物角色這里符號化的人物,事實上是被忽略了人性屬性的擺設,余華評述他以往對人物角色的塑造與刻畫,很少會關注其人的性格、思想、氣質以及他內心的聲音,而更多只是對于其欲望進行描述,當他意識到人性探索的重要意義時,他的創作開始站在角色的角度聆聽他內心的聲音,挖掘人物復雜的性格特征。轉變后的先鋒小說創作雖然在文本形式上逐步弱化,但其精神內蘊卻日漸豐富起來,先鋒作家們一改傳統對人性的無視或以俯視角度觀望的做法,開始誠懇地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將其命運與精神意志聯系起來。在余華后期的先鋒小說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向人們展現了生活的苦難,同時也挖掘、發現、贊頌著人性的光芒。許三觀一生苦難重重,為了各種原因,為了各個“他人〞而無奈賣血達十二次之多,在生活難以為繼時,他靠賣血而渡過難關,他為并非親生兒子在外闖的禍而賣血,為全家人可以吃一頓面條而賣血,為向心儀的女人表達愛意而賣血,為給兒子治病而賣血,唯獨一次為自己,希望可以賣血換錢吃一頓炒豬肝,喝一瓶黃酒,卻悲哀地發現因為衰老,他的血已經再也賣不出去,此時他想到的也并不是自己無法吃上炒豬肝和黃酒,而是以后家中再有災禍時無血可賣該怎么辦。在許三觀的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芒,他的善良、敦厚、奉獻、寬容,無不向人們展現著一個潔白無瑕、美好純潔的高貴靈魂。 ( 二) 對接真實與現實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家們對歷史真實與當下現實有種本能的回避,他們不敢碰觸,也不愿碰觸真實,現實或真實對他們來說就像洪水猛獸,感受記錄現實是一件難以忍受的事情。于是在其作品中,真實的歷史背景或當下的現實都被模糊處理了,取而代之的僅是 “多年以前〞“多年之后〞這種關于小說時代背景的虛無化的表達,人們無法得知其小說故事事件發生的年代地點和歷史背景。九十年代開始先鋒小說逐漸向現實靠近,先鋒作家們為此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的嘗試,并收獲了豐碩的成果。蘇童在?妻妾成群?的創作中即舍棄了原來與真實或現實隔離的手法,而是以寫實的方式為小說故事賦予一個真實的時代背景,即封建時代末期。她借鑒傳統小說敘事的模式講述了一個知識女性在充滿僵腐敗氣味的封建大家庭中做小妾的悲慘經歷,作家借這樣一個具有真實圖景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中一夫多妻制度對女性的戕害,他賦予了這部作品以真實的歷史定格,表現出與以往竭力回避真實的先鋒小說創作截然不同的風格。 四、充滿人性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層面的轉型 ( 一) 鮮靈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創作以寫作形式為至上追求,對于人物塑造等那么高度簡化,人物的性格、外貌、行為習慣、生長環境等皆不作重點介紹,人物的存在成為一種擺設。但九十年代開始先鋒小說對人物塑造的無視逐步發生了改變,先鋒作家們以嫻熟的手法來刻畫人物,賦予其豐富的情感與復雜的性格特征,在表達方式上重新用回故事性的方式,在這樣的創作轉型下,一個個飽滿、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其中對于少年形象、女性形象等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們善于通過少年的純潔來折射成人世界的失范與迷失。蘇童的小說中塑造了諸多街頭少年的形象,他們的生活背景是五六十年代,身上街頭氣十足,比方小拐、紅旗、天平等,他們模仿著成人“街溜子〞的做派,迷戀著幫派與暴力,上演著一幕幕來自街頭的故事。而對于女性形象,她們也深受先鋒作家們的喜愛,蘇童塑造的女性形象多哀婉動人,格非筆下的女性那么玲瓏精致、自強自立,這些極具美學意蘊的女性形象經典而深刻,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 二) 精妙而細致的細節描寫 細節刻畫對于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意義,?許三觀賣血記?中,主人公許三觀善良、寬容、奉獻、忍耐的性格品質即是在諸多的細節刻畫中表達出來的。他看望生病的一樂,發現病床上沒人就以為一樂已死,便傷心大哭起來,看見許玉蘭扶著一樂進來才知道一樂沒事,又破涕為笑,他滿心關切地和一樂說了幾句話,眼淚卻又不聽話地流了下來,他對兒子的疼惜在這些自然爆發、難以抑制的哭與笑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許三觀家庭拮據、生活悲慘,卻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天性,作者詳細地描述了他用嘴炒菜的過程,他給兒子們炒紅燒肉,給妻子燉魚,給自己也炒了一份豬肝,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炒菜的細節,還聲情并茂地展現享用這些美食時候陶醉滿足的神態,他面對生活的磨難依然敦厚樂觀的性情由此而表達出來,先鋒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轉型賦予了文本深刻的精神意蘊,使小說創作更具生命力。 五、完整敘事及變換視角: 藝術層面的轉型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作家們深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熱衷于對外國小說各種敘事方式、語言運用、意義表達方式的模仿寫作,如對零度敘事、敘事圈套、意義解構等,他們竭力地瓦解與抵抗過去的霸權式解釋,在野蠻、恐怖、癲狂的感受中張揚自我,以畸形的語象表達精神創傷的感受。但到了九十年代,這種“觀念之上,形式第一〞的文學理念逐漸發生了轉變,敘事手法、語言風格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極端形式化開始向故事性、情節性過渡。 ( 一) 由“破碎敘事〞向“完整敘事〞的轉變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重形式、輕內容,秉持著“形式壓制故事〞的原那么來進行創作,受此影響,大多數先鋒小說作品皆文本晦澀,閱讀難度較大,但畢竟小說的落腳點還是在于蕓蕓群眾,因此顧及群眾的閱讀習慣與審美感受其實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先鋒小說逐步轉型,向完整敘事回歸,而過去碎片化、形式化的寫作方式漸被消解,蘇童曾說,“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我嘗試以老式方法表達一些老式故事……拾起傳統的舊衣裳,將其披蓋在人物身上〞。先鋒作家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完整敘事中重煥活力,如蘇童的?河岸?即是一部故事性、情節性很強的小說作品,全篇布局謀篇緊湊連貫: 庫文軒被錯選為烈士遺孤———藉此身份而處處濫情———與小唐妻子私情敗露,致使小唐服藥自殺——— 庫文軒自我閹割———兒子重蹈覆轍,羞辱庫文軒——— 庫文軒自盡,兒子開始懂事成長———獲救后庫文軒最終再次求死、抱碑投河。環環相扣的情節推動著故事的進行,完整的敘事結構增強了小說的趣味性與真實感,作品的藝術魅力得以提升。 ( 二) 由“固定視角〞向“變換視角〞的轉變 轉型后的先鋒小說一改傳統以“我〞或“他〞固定的、單一的視角進行敘事的做法,開始有意識地變換視角進行創作,如從“我〞到“他〞,或從“他〞到“我〞,抑或二者并存,表達者享有了廣闊的自由度,似乎可隨心所欲走進任何一個人或事件之中,隨意性、跳躍性的視角轉換賦予了作品新奇獨特的韻味,使其呈現出特殊的審美效果,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如余華的?活著?即表達了視角由“他〞到“我〞的變化,且“我〞有兩個,一個為民間歌謠收集人,在農村采風時被老人的民歌吸引而與老人交談,引出老人的故事,另一個那么為小說主人公福貴,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讓福貴盡情地講述自己的故事,由此也使情節、人物更為透明,讀者也更加深入文本。在格非的?欲望的旗幟?中,敘事視角那么表達了由“我〞向“他〞的轉變,小說的情節在曾山、宋子拎、張末等人的輪流表達中推進,讀者從不同人的講述中多角度理解事件始末,感受著不一樣的審美愉悅,先鋒小說敘事視角的改變其本質表達的是對形式束縛的突破,是先鋒作家們求新求變內在心理的外在表達,在這種全新的風格中讀者對文本的親和力得到了增強,文本的藝術形式也更為完善。 六、結語 先鋒小說是以追求寫作形式為核心特征的小說創作流派,它最早出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它的產生與改革開放后大量涌入中國的西方現代文學思潮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深受意識流小說、文化尋根小說的影響,在藝術特征上的突出表現為文字語言的晦澀難懂、重形式而輕內容、對人物塑造忽略、符號化的人物命名,撲朔迷離的結構安排以及對傳統表達方式的突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先鋒小說在中國文壇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時間甚至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學。但隨著時代的開展,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快、社會文化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自身與生俱有的缺陷與局限,先鋒小說在九十年代迎來了其創作轉型時期,這一轉變首先是在對精神內容的重視以及對文本形式的弱化方面,具體表現為對人性的回歸、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本質、挖掘人性特點,升華了作品的精神意蘊以及正視歷史真實與當下現實,改變了過往回避現實的創作方式; 然后那么是人物塑造層面的轉型,開始重視與讀者的共鳴,以嫻熟的手法深入細致地刻畫人物,同時突出細節描寫,表現出對故事性的回歸,由此而賦予小說創作以全新的生命力; 最后是藝術層面的轉型,即實現由“破碎敘事〞向“完整敘事〞的轉變、由“固定視角〞向“變換視角〞的轉變,這無疑使先鋒文學在內容深度和形式廣度等方面實現了全新的突破。展開閱讀全文
![提示](http://www.flmh8.cc/images/bang_tan.gif)
鏈接地址:http://www.flmh8.cc/article/20873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