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化學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十章 酸和堿
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教學目標:
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運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難點: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實驗準備:
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再逐滴滴加稀鹽酸至紅色剛好褪色。
蒸發實驗所得溶液結晶。
相關的CAI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問題結構
引導性材料
請一名同學朗讀課前準備的有關焦裕祿主要事跡的材料;介紹附近工廠排放的廢水的情況(有條件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有
2、關的紀錄片)。
問題1: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問題2:能否利用我們所學的化學知識提出解決的辦法?要利用到哪個知識點?該知識點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學們在討論回答上面的問題后,教師做簡要的評價,然后請學生閱讀課本第60頁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問題3:課文中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問題4:你還知道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哪些應用了中和反應的實例?它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義?
問題5:你能寫出本課題中關于怎樣處理工廠廢水的反應原理嗎?
問題6: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沒有想過對誰提出什么好的建議?或者擬訂一份調查報告給有關部門,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
3、況和改進的方案。
反思:問題結構是構成教學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活動的智力保證。教師展示問題結構的技巧是,先給學生“焦裕祿事跡”等各方面的材料,為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將學生的思路送進“前沿陣地”,然后再層層深入。問題結構在抓住知識屬性的基礎上,針對中和反應的應用,采用層層遞進的形式不斷深入,不斷變換研究問題的角度實質,這一過程落實了知識技能目標,強化了過程方法目標,點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第二板塊: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廁潔精洗廁所里的污垢
引入課題探究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活動與探究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匯報、交流
活動與探
4、究是酸中的什么離子,與堿中的什么離子相互作用。學生猜測、討論、分組實驗、總結
用課件演示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實質(驗證猜想與結論)
實踐與應用“酸雨”導致土壤酸化;用洗潔精清洗廚具
實踐與應用設計實驗:皮蛋有澀味,如何驗證它呈酸性還是堿性,在食用前可如何處理并完成該實驗
反思:本塊設計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向酸性土壤中撒熟石灰改良土壤等創設情景(激趣),這是為什么(起疑),通過中和反應的實質進行小結(釋疑),通過學生的實踐與應用(深化),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各得其樂、各得其所。從教學思路中我們還品味出,從縱向教師展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與方法,從橫向分析,教師把握了“教與學一一對應的原則”
5、,這種動態的課堂結構必然為學生提供多種展示才華的機會,為學生營造出寬廣的樂學的思維空間。
第三板塊:教學范例
我們已經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調節土壤的酸堿性。
②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胃酸過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④被蚊蟲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堿性物質(如氨水)的藥水,可減輕痛癢。
我們還應知道
提出問題:
酸有哪些性質?堿有哪些性質?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反應?
猜想:
我猜想酸和堿之間會發生的反應有:????????????????????????????? 。
實驗探究 收集證據:
6、?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1.取10 mL氫氧化鈉溶液于燒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試液。
?
?
??
?2.向1中再逐滴加稀鹽酸,邊滴加邊攪拌至顏色剛好為無色。
??
?3.蒸發反應后的溶液。
?
??
?小結:
1.酸與堿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
2.鹽的定義。
?
??
知識小結? 酸和堿能發生中和反應,生成物是鹽和水。
我發現的新問題:
猜想
依據
設計實驗驗證
實驗現象
結論
1
?
?
?
?
2
?
?
?
?
我們怎樣應用:
①解釋“向土壤中灑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廠排
7、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質最合適?
③皮蛋味澀,如何做可除去澀味,親自動手試試看。
④被蚊蟲叮咬處腫成大包,這是蚊蟲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從而使皮膚腫痛,可涂一些堿性物質(如NH3·H2O)的藥水,可減輕痛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⑤醋可以將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說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時,為什么要少吃蘋果(或酸性食物)較好?涼胃后醫生建議吃的藥丸,請想一想主要藥物的化學性質是酸性還是堿性?治療胃病的反應原理是什么?
⑦上網收集有關中和反應在生活中應用的資料。
我們的感受:
學完本節,我的收獲是:???????????????????????????????? ????? 。
我的啟示是:????????????????????????????? ????????????????? 。
我的發現是:???????????????????????????????????????????????? 。
教學反思:新課標呼喚新教法,本案例中第三塊從“我們已經知道”“我們還應知道”“我們怎樣應用”“我們的感受”暗示學法,從宏觀(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到微觀(鹽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中和反應的實質)以學生為主體探究,使學生在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提高。樂中求知,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