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碩士課程)第5章 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及其發展
《區域經濟學(碩士課程)第5章 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及其發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區域經濟學(碩士課程)第5章 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及其發展(9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第5 5章章 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及其開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及其開展展 5.1 改革前的中國農業改革前的中國農業 5.1.1 舊中國農業經濟的破產舊中國農業經濟的破產 5.1.2 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從互助組到高級社從互助組到高級社 5.1.4 人民公社與三級所有制人民公社與三級所有制5.2 農業家庭經營方式的形成農業家庭經營方式的形成 5.2.1 改革前農業的集體經營改革前農業的集體經營模式模式 5.2.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農業改革農業改革 5.2.3 雙層經營體制雙層經營體制 5.2.4 50年農業改革的經驗總年農業改革的經驗總結結5.3 農業家庭經
2、營的開展農業家庭經營的開展 5.4.1“兩天制經營模式兩天制經營模式 5.4.2 農業股份化經營農業股份化經營 5.4.3“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本章討論題目:本章討論題目:本章討論題目:本章討論題目:1 1、何為二元經濟結構?為什么說中國的現代化重點是、何為二元經濟結構?為什么說中國的現代化重點是、何為二元經濟結構?為什么說中國的現代化重點是、何為二元經濟結構?為什么說中國的現代化重點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現代化?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現代化?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現代化?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現代化?2 2、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在農村區域經濟開展中有何劃、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在農村區域經濟開展中有何劃
3、、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在農村區域經濟開展中有何劃、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在農村區域經濟開展中有何劃時代意義?時代意義?時代意義?時代意義?3 3、日本學者山麓城次提出的農村城市化模式、日本學者山麓城次提出的農村城市化模式、日本學者山麓城次提出的農村城市化模式、日本學者山麓城次提出的農村城市化模式“作物作物作物作物產品商品化產品商品化產品商品化產品商品化勞務商品化勞務商品化勞務商品化勞務商品化土地商品化吳殿土地商品化吳殿土地商品化吳殿土地商品化吳殿廷,廷,廷,廷,P23P23是否具有一般意義?這一模式對我國的農村是否具有一般意義?這一模式對我國的農村是否具有一般意義?這一模式對我國的農村是否具有一般意
4、義?這一模式對我國的農村改革有何啟發?改革有何啟發?改革有何啟發?改革有何啟發?主要參考資料:主要參考資料:主要參考資料:主要參考資料:1 1、熊義杰: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問題,西北大學出版社,、熊義杰: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問題,西北大學出版社,、熊義杰: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問題,西北大學出版社,、熊義杰: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問題,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92000.92 2、季、季、季、季 麗:關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研究觀點綜麗:關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研究觀點綜麗:關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研究觀點綜麗:關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研究觀點綜述述述述3 3、彭建剛等:關于改變我國二元經濟結構
5、的思考、彭建剛等:關于改變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思考、彭建剛等:關于改變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思考、彭建剛等:關于改變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思考4 4、馬廣琳、馬廣琳、馬廣琳、馬廣琳,劉俊昌: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區域特征的思劉俊昌: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區域特征的思劉俊昌: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區域特征的思劉俊昌: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區域特征的思考考考考 5.1 改革前的中國改革前的中國農業 5.1.1 舊中國舊中國農業經濟的破的破產 舊舊中中國國土土地地制制度度的的根根本本特特點點是是,土土地地占占有有的的高高度度集集中中和和使使用用的的極極端端分分散散。1927年年國國民民黨黨農民民部部土土地地委委員會會的的一一
6、份份調查說明明了了土土地地占占有有的的不不合合理理情情況況,全全國國無無地地農民民占占55和和少少地地農民民即即貧農占占地地公公頃以以下下占占人人口口總數數75,但但只只占占有有土土地地6,中中農占占地地23至至2公公頃占占人人口口11,占占有有土土地地13,而而地地主主富富農占占地地公公頃以以上上僅占占人人口口的的14,但但卻卻占占有有土土地地81。由由于于無無地地少少地地的的農民民占占到到人人口口比比重重的的75,因因此此為了了糊糊口口或或維持持生生計,他他們就就不不得得不不租租種種地地主主的的小小塊土土地地。因因而而,就就必然必然導致了土地使用的極端分散致了土地使用的極端分散 使使用用的
7、的極極端端分分散散可可以以從從兩兩個個方方面面得得到到說明明。一一是是農戶田田場的的平平均均規模模小小。據據1922年年對浙浙江江、江江蘇等等5省省9縣農戶田田場規模模的的調查,平平均均23公公頃以以下下的的占占58.2,23至至1又又23公公頃的的占占24.1,1又又23至至3又又1/3公公頃的的占占9.4,3又又13公公頃以上以上的僅占8.3。其中1又23公頃以下的田場競占到82.3,真可謂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二是每塊土地的面積狹小。據1930年對保定1390家農戶的調查,4.84的地塊不到115公頃,57.09的土地每塊處于115至13公頃之間,38.07的地塊每塊在13公頃以上。土地
8、使用的分散,嚴重地導致了農業經營水平的低下和農業技術的落后。因此在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下,廣闊的貧苦農民必然處于水深熾熱之中。他們不僅要忍受高額的地租剝削,而且要承擔各種苛捐雜稅和軍事徭役,還要遭受商業資本和高利貸的盤剝。加上“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舊中國的農業便進一步地走向了破產的境地。這主要表現在:荒地面積不斷擴大和農作物產量日趨減少;廣闊農民饑寒交迫和大量農村人口流離死亡;農村金融枯竭。在小農經濟紛紛破產的同時,富農經濟的比例也在不斷下降。同時富農和經營地主開始了向租佃地主的退化趨勢,而且在許多地方已經得到初步開展的農牧墾殖公司也因經營失敗而難以維繼。這些情況
9、都說明,舊中國的農業經濟已經全面崩潰了。舊中國小農經濟和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的衰落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5.1.2 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許多屬于民主革命范疇的問題尚未解決,當時全國大約有2.64億農業人口的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農村中的封建剝削依然存在。此外從當時全國的局勢出發,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任務,也要求必須進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經過多方面充分討論后公布實施。土地改革法的根本精神與?中國土地法大綱?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
10、點,是改變了對于富農的政策。土地改革法規定:“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財產,不得侵犯。富農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存不動;但在某些特殊地區,經省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之所以改變對富農的政策,根據毛澤東的解釋,主要出于三點考慮:一是更能孤立地主,保護中農;二是為以后工作爭取政治上的主動權;三是為了穩定民族資產階級。土地改革法除了對富農政策作了重大改變以外,還在其它一些方面與?中國土地法大綱?不同,如:只“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它財產不予沒收。這就與過去沒收地主的一切財產有所不同。不再使用“平分土地的口號,而
11、是明文規定:“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的土地及其它財產,不得侵犯。增加了劃出一局部土地收歸國有的政策。增加了不沒收、不分散使用進步設備耕種和技術性經營的農地的政策。只建立農民協會,不再組織貧農團、雇工工會,農協為土地制度改革的合法執行機關。實踐證明,這些規定對于保護農村生產力,開展農業生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2.2.土地改革在中國大陸的完成土地改革在中國大陸的完成 土土地地改改革革法法公公布布后后,一一個個不不僅僅是是中中國國歷歷史史上上而而且且也也是是世世界界歷歷史史上上規規模模最最大大的的土土地地改改革革運運動動,在在廣廣闊闊的的新新解解放放區區先先后后開開展展起起來來。為為了了搞搞好
12、好這這次次運運動動,各各方方面面進進行行了了廣廣泛泛深深入入的的宣宣傳傳和和發發動動工工作作。由由于于新新解解放放區區與與老老解解放放區區有有許許多多不不同同的的特特點點,因因此此,早早在在19481948年年5 5月月2525日日中中央央即即作作出出指指示示,規規定定在在新新區區必必須須同同時時具具備備三三個個條條件件方方能能列列入入土土地地改改革革范范圍圍:“第第一一,當當地地一一切切敵敵人人武武裝裝力力量量已已經經全全部部消消滅滅,環環境境已已經經安安定定,而而非非動動亂亂不不定定的的游游擊擊區區。第第二二,當當地地根根本本群群眾眾雇雇農農、貧貧農農、中中農農的的絕絕大大多多數數已已經經
13、有有了了分分配配土土地地的的要要求求,而而不不只只是是少少數數人人有有此此要要求求。第第三三,黨黨的的工工作作干干部部在在數數量量上上和和質質量量上上,確確能能掌掌握握當當地地的的土土地地改改革革工工作作,而而非非聽聽任任群群眾眾的的自自發發行行動動。根根據據這這一一指指示示,19481948年年末末以以后后各各個個新新區區根根本本都都未未進進行行土土地地改改革革,只只是是在在少少數數具具備備了了條條件件的的新新區區開開展展了了土土地地改改革革,而而在在其其它它地地區區那那么么主主要要是是開開展展了了清清剿剿土土匪匪,民民主主反反霸霸和和減減租租減減息息運運動動,并并且且集集訓訓了了成成千千上
14、上萬萬的的土土改改工工作作干干部部,為為 新新 區區 的的 土土 地地 改改 革革 運運 動動 創創 造造 了了 條條 件件。所以,新區的土地改革從完整的意義上講,實際上包括了清匪反霸、減租減息,劃分階級,沒收分配地主土地等幾個階段。清匪反霸,就是首先發動群眾對那些橫行霸道,謀財害命,借勢壓人和貪污致富的惡霸分子作斗爭。先打掉這些人的威風,使群眾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提高群眾斗爭的勇氣,并在斗爭中發現積極分子和領袖人才。減租減息及沒收分配土地的重要前提,是首先必須弄清楚減誰的租,分誰的地,誰是地主,誰是富農,這就需要根據有關的政策、規定正確地劃分階級成分,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沒收分配土地是土地
15、改革最后的關鍵的步驟。為了搞好土地改革,黨和政府派遣了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各地,領導開展工作。加上當時其它政治運動的配合,因此土地改革工作進展順利,至1953年春,除中央規定暫不進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約700萬人口外,中國大陸的土地改革已根本完成。3.3.土改后中國農村的根本格局土改后中國農村的根本格局 土土地地改改革革后后,農農村村形形成成的的根根本本格格局局是是:隨隨著著土土地地改改革革的的根根本本完完成成,以以小小塊塊土土地地私私有有為為特特征征的的一一家家一一戶戶的的小小農農經經濟濟遂遂成成為為我我國國農農村村經經濟濟生生活活中中占占主主體體地地位位的的經經濟濟形形式式。據據估估
16、計計,我我國國當當時時農農村村中中自自耕耕農農無無雇雇工工經經營營的的農農戶戶約約占占到到總總農農戶戶的的85859090。隨隨著著環環境境的的安安定定和和勞勞動動力力的的相相對對增增多多,農農業業生生產產有有了了迅迅速速的的開開展展,根根本本上上恢恢復復到到了了戰戰前前的的水水平平,但但是是農農業業生生產產力力水水平平卻卻仍仍十十分分低低下下,不不僅僅缺缺乏乏現現代代生生產產力力要要素素,而而且且就就連連傳傳統統農農業業根根底底上上的的簡簡單單再再生生產產,許許多多農農戶戶也也有有很很大大的的困困難難。土土改改完完成成后后,農農村村中中的的社社會會結結構構和和政政治治結結構構也也發發生生了了
17、較較大大變變化化,突突出出的的表表現現是是,農農村村居居民民的的社社會會地地位位和和政政治治地地位位發發生生了了急急劇劇的的變變化化,昔昔日日生生活活在在農農村村社社會會最最底底層層,在在政政治治上上毫毫無無地地位位可可言言的的貧貧雇雇農農,變變成成了了農農村村中中的的主主人人,而而昔昔日日把把持持農農村村社社會會政政治治生生活活的的地地主主富富農農卻卻變變得得威威風風掃掃地地,落落到到了了農農村村社社會會和和政政治治生生活活中中毫毫無無地地位位可可言言的的最最底底層層。農農村村中中貧貧雇雇農農在在政政治治上上優優勢勢地地位位確確實實立立,這這在在中中國國歷歷史史上上是是前前所所未未有有的的。
18、在在農農村村這這種種根根本本格格局局形形成成的的同同時,中農化趨勢和時,中農化趨勢和“兩極分化現象也相繼發生。兩極分化現象也相繼發生。中農化趨勢是指,在農村總戶數中,中農的戶數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后隨著土地的重新分配和農村經濟的恢復和開展,原來的貧雇農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上升為相當于土改前中農水平的農戶越來越多,從而使中農的戶數逐漸增多。這種趨勢最明顯的是解放較早的老區。據依當時調查材料所作的估計,土改后地主富農一般保持10不變,而貧雇農和中農的比例那么分別由土改前的70和20變為30和60。陳吉元等主編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19491989,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
19、93。以下凡出自此書的資料將不再另注這實際應該看作是一件大好事,而不應該看作是什么問題。所謂“兩極分化,就當時的含義看主要是指:一小局部經濟上升較快的農戶開始買地、雇工,擴大經營,而另一小局部因種種原因變得生活困難的農戶那么開始賣地、借債和受雇于他人,因此,農村中的貧富差距正在悄悄地逐漸地拉開。關于這種“兩極分化是否確實存在和應如何看待的問題,將留待本節的下一局部再來討論。從互助從互助組到高到高級社社 1.從互助從互助組到初到初級社社 全全國國解解放放后后,由由于于領導重重視和和農民民開開展展生生產的的需需要要,無無論是是在在老老解解放放區區還是是新新解解放放區區,互互助助組都都得得到到了了進
20、一一步步的的開開展展。到到1950年年底底,我我國國農村村中中有有各各類互互助助組272.4萬萬個個,參參加加的的農戶有有1131萬萬戶,占占總農戶的的比比重重為10.7。1951年年春春,中中央央人人民民政政府府在在?關關于于1951年年農村村生生產的的決決定定?中中明明確確提提出出,各各地地要要加加強強對互互助助合合作作運運動的的領導,做做好好互互助助組的的開開展展與與穩固固工工作作,并并以以此此來來到到達達進一一步步提提高高生生產的的目目的的。于于是是,至至1951年年底底,互互助助組增增加加到到了了467.5萬萬個個,參參加加的的農戶增增加加到到2100萬萬戶,占占總農戶的的比比重重為
21、19.2。1952年年,在在1951年年底底公公布布的的?中中共共中中央央關關于于農業生生產互互助助合合作作的的決決議草草案案?的的影影響響下下,互互助助組的的開開展展速速度度開開始始加加快快。這一一年年,互互助助組的的數數量量增增加加到到802.6萬萬個個,參參加加農戶的的比重上升到比重上升到39.9。到。到1954年,年,這一比例到達了一比例到達了58。當當時互助互助組的形式主要分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兩種。一是臨時互助互助組,一般,一般由三五戶農戶組成,主要在農忙季節臨時組織,農忙后即行解散,所以又叫季節互助組。二是常年互助組,一般規模較大,除了在主要農事活動上進行勞動互助外,還實行農
22、副業的互助結合,或進行比較固定的分工,并積累有少量的公共財產,如牲畜、農具等,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前蘇聯合作化初期的共耕社和日本的共同利用組織。根據1953年的資料,在參加互助組的4564.7萬戶農戶中,參加臨時互助組的占70.8,參加常年互助組的是29.2。從1953年底,我國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中心開始轉移,重點放在了開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與互助組完全不同,它除了具備常年互助組的所有主要特點以外,最重要的區別點在于,它開始對土地實行統一經營,主要生產資料如耕畜、農具等都交社統一使用,參加農戶雖然尚擁有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使用權歸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年終
23、分配時,農戶可憑土地和其它交社使用的生產資料參加分紅。這種當時被認為屬于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從1951年起,繼陜西省1950年試辦了第一個以后,主要在一些老解放區開始試辦的。1951年,有個省共試辦了129個初級社;1952年,試辦的初級社增加到3634個,入社農戶57188戶,占總農戶的比重為0.05;1953年,初級社增加到14171個另有4000個未經批準的自發社;1953年月,中共中央通過頒發了?關于開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1954年,初級社增加到了48萬個,至1955年底全國的初級社已到達193萬個,入社農戶7500余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64.3。這說明,我國
24、農業的初級合作化已根本實現。2.從初級社到高級社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七屆六中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把原方案于1960年前后完成的初級合作提前到了1958年春季以前,同時明確地提出了要有重點地試辦高級社的設想。高級社完全不同于初級社,它取消了參加農戶的土地報酬,社員的土地全部轉歸合作社公有,耕畜和其它大型農具也都作價入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收益分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這種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提出試辦到根本完成,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1956年,可以說是高級社大開展的一年。1956年1月,全國掀起了大辦高級社的熱潮,以后,幾乎每月高級社的開展都有新進度。月底,全國
25、高級社由上年底的1.7萬多個開展到14.8萬個,入社農戶占總農戶的比例由上年的猛增到30.7,同時初級社農戶的比例那么降至49.6。至月底,高級社數增加到24.5萬個,入社農戶到達51,初級社戶數降為36。月底,高級社增加到31.2萬個,入社農戶到達64.2,初級社的戶數下降為28.7。到12月底,高級社又增加到54萬個,入社農戶到達了87.8,加上初級社8.5的農戶,入社農戶的比例為96.3。不難看出,高級社的開展可謂一日千里。3.對我國農業合作化的反思 對我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進行反思,可以認為,1955年以前即初級農業合作化以前的我國農業合作化,根本上是正常的、健康的和穩妥的,但是其中有些
26、問題和后來的高級農業合作化那么是需要認真反思和總結的。其主要理由是:(1)小農戶經營是沒有生命力的,小農戶的分化是必然的不可防止的,這是由生產力配置的根本規律所決定的,也是被我國和世界許多國家農業經營的歷史所證實的。不成認這一點,就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和歷史唯物主義者。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都主張通過合作經濟對小農經濟進行改造,這是極富遠見的,也是無可辯駁的。(2)我國合作化初期,從中央到地方,領導是高度重視的,方案是周到的,安排是妥當的。首先中央的態度是極其認真的,從1951年到1954年,中央連續四次召開全國農業互助合作會議第一次1951年9月20日,第二次1952年8、9月間,第三次195
27、3年10月26日,會期20天,第四次1954年10月10日召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其次,中央原方案是用1015年時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第三,初期中央非常重視典型示范和逐步推廣的方法和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并重的原那么。(3)由互助組過渡到初級社是事物內部矛盾開展的必然產物。互助組無疑可以解決耕畜和農具缺乏以及勞動力緊張等問題,然而它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就是嚴格的農時季節與農活安排次序間的矛盾。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體,有時對于農活的及時性要求非常嚴格,比方及時抗旱排澇、及時防病除蟲,如果晚進行一天兩天,輕那么減產,重那么絕收。而在互助組共同勞動的情況下,這些農活只能一家一戶地按順序進
28、行而不可能同時進行,要同時進行就只好散伙。在這種情況下,互助組無疑只能有兩種出路,一是解散,二是土地統一經營。顯然,在組織起來的大前提下,只能選擇后者而不是前者。(4)實踐證明,組織起來是有利于生產開展的。1953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10個鄉的一個調查材料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貧農、中農參加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后,糧食收入都比個體農民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另外,我國從1949年到1954年的糧棉生產也能說明這一問題。1949年,我國的糧食總產為1132億公斤,棉花總產為890萬擔,到1954年,糧食總產到達1695億公斤,棉花總產到達2130萬擔,糧棉分別比1949年增長49.7和139.3,平均
29、年遞增8.4和19.1。(5)在正常開展情況下,初級合作社并不產生剝削。由初級社過渡到高級社,除了受“規模越大越社會主義的錯誤觀點影響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過去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認為,在初級社中存在著一局部人剝削另一局部人勞動的情況。因為,在土地和其它主要生產資料參加分紅的情況下,土地和生產資料較多的人,就常??梢酝ㄟ^土地和生產資料分紅即可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因而并不一定要參加勞動。顯然,這種現象在正常情況下或者說按照“自愿互利的原那么是不會發生的。因為,無疑土地和其它主要生產資料比較多的人,只能是老中農、富裕中農或富農。而根據當時的情況和一般人入社的動機,這些人大多都是不原意入社的,這是完全可
30、以理解的。所以,如果說初級社中存在剝削的話,那么這種剝削只能是在這局部人被強迫入社以后的事情。在正常情況下,在入社的社員所擁有的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大體或根本均衡這是貫徹自愿互利原那么的根本前提的條件下,剝削是根本不會存在的。(6)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根本原理,農業合作化的具體形式必須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一致。這一點在初級農業合作化和高級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首先表現在初級社和高級社的規模上。根據1956年的資料,當時初級社的一般規模是4050戶,高級社的一般規模那么是200250戶。顯然,即就初級社的規???,不管是就經營者的管理能力看,還是就當時
31、的生產力水平看,都是明顯偏大的。因為,按照管理學原理,即使是在工業中,為了實現有效的信息溝通,一個企業經理的適宜的管理幅度僅為56人,而班組長等基層管理人員適宜的管理幅度那么為815人。所以應該說,鄧子恢當時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關于農業合作社規模的設想是很富有遠見的,即應以十戶左右為宜。由于當時無視了農業經營形式與生產力水平間的制約關系,因而在合作化的后期就難免犯了各種各樣的錯誤。如層層加壓,批“小腳女人,工作簡單粗暴,互相攀比,從而導致了高級合作化提前超高速完成的嚴重錯誤。這種錯誤,可以通過1957年春的“退社風潮得到充分證明。根據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根本原理,現在看來,由初級農
32、業生產合作社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根本上可以認為是一個錯誤。因為第一,它大大超過了經營者管理能力,因而必然導致“瞎指揮;第二,它大大超過了當時生產資料水平所能負擔的作業規模,因而必然導致“大呼隆;第三,由于它不具備必要的物質根底,加上它難以進行必要的勞動質量監督,因而必然導致“大鍋飯。從當時的退社風潮中反映出的意見看,普遍認為初級社有優越性,高級社沒有優越性。這種反映是很自然的。因為首先,高級社使得產量和收入明顯減少,這是各地鬧“退社風潮的主要原因。1956年20個省自治區564個社183489戶農戶的調查證明了這一點,各類農戶中減收戶的平均比重為28.09。其次,土地、耕牛和主要農具充
33、公,在許多合作社無力支付作價后的耕牛和主要農具價值的情況下,實際上就等于是對農民私有財產的剝奪。這樣,再加上必然存在的“瞎指揮、“大呼隆和“大鍋飯,就必然使農民對高級社喪失信心。所以,實事求是地講,即使是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延續到現在,就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的適應性而言,它也仍然不失其先進性。這一點,可以由我國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后出現的新的經濟聯合,和90年代初出現的農業股份化經營,以及日本的現代化農業經營得到證明。5.1.4 人民公社與三級所有制人民公社與三級所有制 1.公社化初期單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公社化初期單一的人民公社體制 在農村建立大社的幽靈,一直在合作化運動中游在
34、農村建立大社的幽靈,一直在合作化運動中游蕩。蕩。1958年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開擴大會議,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通過了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把小型中共中央關于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并為大社的意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并為大社的意見?,其主要宗旨,其主要宗旨是要適應農田水利化和耕作機械化的要求。同年是要適應農田水利化和耕作機械化的要求。同年7月,月,河南省遂平縣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即查岈河南省遂平縣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即查岈山衛星人民公社。山衛星人民公社。8月初,毛澤東先后在河北、河南和月初,毛澤東先后在河北、
35、河南和山東農村視察,說過山東農村視察,說過“人民公社是個好名字,人民公社是個好名字,“還是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等話,辦人民公社好等話,8月月13日,毛澤東的講話見報,日,毛澤東的講話見報,“人民公社好便傳遍全國。人民公社好便傳遍全國。8月中下旬,中共中央政月中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再次根據毛澤東的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再次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制訂和通過了建議,制訂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社的決議?。10月日,新華社報道,全國農村已根本月日,新華社報道,全國農村已根本上實現公社化。全國上實現公社化。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中
36、,其中個省市自治區中,其中12個省個省市自治區市自治區100的農戶參加了人民公社。全國共建起人的農戶參加了人民公社。全國共建起人民公社民公社23384個,參加農戶個,參加農戶11217萬余戶占總農戶的比萬余戶占總農戶的比例是例是90.4,每社平均4797戶,差不多相當于現在一個鄉的規模。河南、吉林等13個省已有94個縣以縣為單位,建立了縣人民公社或叫縣聯社。人民公社同高級社相比,性質有很大的不同。它實行政社合一或叫鄉社合一的原那么,即把基層政權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合為一體,它既是我國社會結構工農商學兵結合的基層組織,又是社會主義政權組織的基層單位,還是勞動群眾聯合的集體經濟組織。據說,“政社合一
37、的好處是“便于領導,實際上,也正是由于“政社合一,才使得集體經濟組織完全喪失了應有的自主權和獨立作為經濟組織的可能。人民公社也與高級社有很大的差異,概括地講,就是“一大二公,即它的規模比高級社要大得多,公有化程度比高級社要高得多。結果,在物質根底十分貧乏的情況下,“一平二調,“共產風便不可防止地盛行起來?!罢绾弦缓汀耙淮蠖诋敃r被認為是人民公社優越性的集中表現,其實這種體制的全部弊病也正在于此。在人民公社初期,管理體制方面的特征和問題主要是:實行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原屬于不同高級社所有的公有財產統統無償地轉歸公社所有,在全公社范圍內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方案、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統負盈
38、虧。農業生產實行“組織軍事化,“大兵團作戰。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實際上工資所占的比重很小。如當時很著名的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公社,月工資分為五級,一級是3元,五級是1元,級差僅0.5元。實行生活集體化,取消社員家庭副業,如普遍建立公共食堂河南省1958年冬有98的農村人口在公共食堂免費就餐等。人民公社初期這種以高度集中統一和平均主義分配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地破壞了農村生產力。2.“三級所有,隊為根底體制的建立 如果說,由初級社向高級社的過渡是一個錯誤的話,那么辦大型的人民公社就是錯上加錯的。在一片狂亂中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不過半年時間,到195
39、9年春,便深深地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現在:管理混亂,“五風驟起。“五風即共產風、浮夸風、強迫命令風、干部特殊化風和生產上的瞎指揮風。社員的勞動熱情普遍下降,這是大呼隆導致的必然結果。糧食問題突出了。河北省委的報告反映,全省“30個縣鬧缺糧,嚴重的有10個縣,湖北省委的報告反映,從春節起“鬧糧之風,此起彼伏。黨同農民的關系緊張。人民公社化打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侵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因而農民的不滿情緒在日益滋長。1958年11月底,中共中央在武昌舉行了八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了?關于人民公社假設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用半年時間對人民公社“進行一些教育、整頓和穩固的設想。但是在這個?決議?中,仍
40、然肯定了供給制和工資制,號召普遍建立縣聯社,強調要辦好公共食堂,明確由公社統負盈虧等等。然而隨著整社工作的進行,人民公社存在的問題便進一步暴露出來。1959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鄭州召開擴大會議史稱第二次鄭州會議,第一次鄭州會議于上年11月初召開,第一次鄭州會議初步實現了由反右向反左的轉變,?會議記錄?中規定了十四句話作為整社工作的方針,即“統一領導,隊為根底;分級管理,權力下放;三級核算,各計盈虧;分配方案,由社決定;適當積累,合理調劑;物資勞動,等價交換;按勞分配,成認差異。并起草了一 個?關于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的假設干規定草案?。但這里所說的“三級核算和“隊為根底與后來的“三級所有隊為
41、根底尚有不同含義。這里所說的隊是指后來意義上的大隊,即原高級社,“三級是指公社、管理區、隊生產大隊三級。整頓首先是從清理帳目開始的,即結清舊帳,建立新帳,以便妥善解決平調問題。據1961年8月中央農村工作部的一份材料反映,全國平調的物款總額是250億元,當時已退賠2030。在清帳的同時,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廣州舉行工作會議,由毛澤東主持制訂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即?農業六十條?,月15日該?條例草案?發至全國討論試行。但是,這一?條例草案?仍規定“生產大隊是根本核算單位,生產隊是直接組織生產和組織集體福利事業的單位。至同年10月初又發布指示,對?農業六十條?的有關規定作了最后修訂
42、,指出:“就大多數情況看,以生產隊為根本核算單位是比較好的。這里所說的生產隊即后來的生產小隊,相當于原來初級社的規模。到1962年月中,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變農村人民公社根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正式肯定了后來執行的“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體制,并在同年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八屆十中全會上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中規定“這種制度定下來以后,至少30年不變。至此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根本制度最終得以確定,并一直延續到1983年人民公社撤消時為止。3.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經營 “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制度確定后不久,即爆發了所謂“史無前例的運動即“文化大革命。在這一史無前例的運動中,人
43、民公社體制又一次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沖擊:(1)盲目擴大社隊規模,急于向以生產大隊為根本核算單位過渡。這種傾向由表32可以看得很清楚。公社數和生產隊數的不斷減少,主要是由盲目的擴編合并引起的。而以生產隊為根本核算單位和以生產大隊為根本核算單位者那么明顯地朝者兩個相反的方向演化,前者不斷減少后者不斷增加,另外尚有一局部是以公社作為根本核算單位的。這種盲目開展的傾向在一些地區尤其地突出。如據北方11個省市自治區統計,1962年調整時保存的以 大隊為核算單位的比重為5,1970年時增至14。1970年北方農業會議批評了這種窮過渡,到1975年,這一比例降到了9.2。但1975年全國第一次農業學大寨會議
44、以后,這一比例又有所上升,到1977年11月,這一比例到達11.2。其中,山西高達39.9,北京市也占34.1。這種傾向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對于早已被實踐證明并不十分優越的所謂“人民公社優越性的不適當宣傳引起的。(2)取消或限制社員家庭副業、自留地和集市貿易,有的地方把社員自留地收歸集體統一耕種,甚至房前屋后都不允許社員私人種樹,有的地方對社員飼養家禽、家畜的種類和數量都作了嚴格規定??傊彝ジ睒I是“資本主義尾巴,必須統統割掉。同時集市貿易也被看作黑市貿易被大量關閉,或者時起時落,因而嚴重地影響了農村商品經濟的開展。(3)農業學大寨。大寨精神本是以艱苦奮斗為核心內容的,然而在那個“極左路線盛行
45、的時代,大寨也就難免被樹為“極左的典型。在生產建設上盲目地模仿大寨的一套做法,分配上極 力推行大寨大隊實行的“一心為公勞動,自報公議評分的平均主義分配方法,否認在公社調整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如劃分作業組,聯產計酬,定額計工等。然而,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富有意味的是,與一些地方盲目擴大社隊規模,急于向以生產大隊為核算單位過渡的傾向相反,“包產到戶作為一種聯產責任制形式,卻總是在時起時落或此起彼伏地開展著。事實上,“包產到戶并不是80年代中國農民的創造,早在5060年代中它就已經屢次出現,其中有案可籍的至少有四次。(肖冬連崛起與徘徊:十年農村改革的回憶與前瞻鄭
46、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包產到戶何以會那樣迅速的得到推廣。第一次出現包產到戶,是在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當時浙江溫州地區實行包產到戶的約有1000個農業社,涉及農戶17.8萬多戶,占到入社農戶的15左右。1957年,廣東佛山地區的一些農業社也實行了包產到戶自負盈虧的做法。同時,要求實行包產到戶的農民更多。然而到1957年下半年,在農村開展的社會主義 大辯論中,在一種高壓政策下包產到戶受到了嚴厲批判,并被堅決制止。第二次是1959年,在河南新鄉地區沁陽縣和洛陽地區臨汝縣的一些大隊搞了包產到戶,同樣又一次被當做右傾時機主義的主張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47、了批判。第三次是19611962年,在安徽等地又一次搞起了包產到戶。1961年春,安徽農村試行“田間管理責任制加獎勵的方法,即“定產到田,責任到人,實際上就是包產到戶。這次包產到戶是在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時期出現的,因此實行的面比前兩次要大得多,并曾得到過毛澤東的首肯和許多中央領導的贊同。但不久,這種做法就被作為“單干風受到了嚴厲批判。第四次是在1964年,在云南、貴州和西北一帶的一些生產隊或明或暗地搞起了包產到戶,但也在“四清運動中受到批判而中止。然而,也有極個別的生產隊在以隱蔽的形式堅持實行包產到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貴州省發現了一個搞了十幾年包產到戶的村,相當富足,全村保密。直到中共中央
48、有了正式文件提出允許包產到戶,才向社會公開了他們的秘密。5.2 農業家庭經營方式的形成農業家庭經營方式的形成 5.2.1 改革前農業的集體經營模式改革前農業的集體經營模式 我國目前農業的小規模家庭經營起源于我國目前農業的小規模家庭經營起源于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年開始的農村改革,改革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屬于革,改革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屬于“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集體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集體經濟模式,這是一種以兩權合一為特征的的農業經營方式。經濟模式,這是一種以兩權合一為特征的的農業經營方式?!叭壦校牉楦准醇w所有的農業生產資料由人民公社、生級所有,隊為根底即集體所有的農業生產資料由人民公社、生
49、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分別所有,以生產隊為根本核算單位。其中,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分別所有,以生產隊為根本核算單位。其中,根本核算單位的含義包括,生產方案安排、生產勞動組織和年終根本核算單位的含義包括,生產方案安排、生產勞動組織和年終收益分配等均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進行。收益分配等均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進行。改革前我國農業經營總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單改革前我國農業經營總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單一化,二是集中化。所謂單一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從經一化,二是集中化。所謂單一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從經營模式看,全國一個樣,無論是先進地區還是落后地區,也不管營模式看,全國一個樣,無論是
50、先進地區還是落后地區,也不管是農區還是林區、牧區、漁區,或是遙遠少數民族地區,都一律是農區還是林區、牧區、漁區,或是遙遠少數民族地區,都一律實行人民公社實行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體制,結果使生產關系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體制,結果使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超過了當時農村生產力開展的水平,嚴重阻礙了生產的變革大大超過了當時農村生產力開展的水平,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開展。二是從經營的內容看,名為力的開展。二是從經營的內容看,名為“以糧為綱,全面開展,以糧為綱,全面開展,實實為“以糧為綱,全面掃光。因而形成了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而種植業結構又以糧食為主的局面。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在當時,社員家庭副業被
51、看作為“資本主義尾巴是絕對禁止的,而集體副業在到處“以糧為綱的高壓政策下也是很難開展的,即使政策允許,在生產尚缺乏以糊口的情況下,全面開展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謂集中化,是指經營管理、勞動調配和生產資料使用均由生產隊統一進行。在所有制上,所有的生產資料均屬集體所有,盡管社員可以經營少量的自留地,但不允許購置實際上也無力購置任何的勞動資料。經營管理的主要特點是,集體經營,集體勞動,評工記分,按勞分配。這種方式推行的結果便是,全國農村普遍形成了長期存在的所謂“瞎指揮、“大呼隆和“大鍋飯。“瞎指揮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在許多地區,農業生產從種到收,種什么,何時種,何時收,以及主要的田間管理如排
52、灌、施肥、病蟲防治等,根本上都是在全公社范圍內統一安排的,有的甚至是在全縣范圍內統一安排的。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隊的經營自主權經常難以得到保證。另一層意思是說,在生產隊里,農活安排是由隊長進行的。一是由于生產隊的經濟效益不佳,二也是由于社員普遍缺乏積極性,因而在許多生產隊,隊長大多都處于一種勉為其難的狀態,盡心竭力的并不多。鑒于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在許多地方隊長還常常輪流坐莊,結果是隊常年年換,有的甚至一年換幾任隊長。由于缺乏長久打算,因而農活安排上的“瞎指揮便在所難免?!按蠛袈∈蔷娃r業勞動的組織形式而言的,它主要是指普遍存在的“出工一窩蜂,干活磨洋工,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出現這種情
53、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活質量很難實行嚴格的質量監督,因而實際中也常常缺少必要的監督。二是由于生產率本來就不高,再加上分配上的“大鍋飯,社員辛辛苦苦一年所得無幾,因而常常缺乏勞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三是在生產隊長勉為其難的情況下,隊長也常常很難得不循私情,這種“私情經常地在派工中表現出來。由于每次出工前都要由隊長派工,因而當不同農活勞動強度差異較大時,隊長常常可能會把勞動強度較小的農活安排給自己的親屬或者跟自己比較要好的社員。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社員就難免會經常地“磨洋工。“大鍋飯是就收益分配方式而言的。農業集體經營中所謂的“按勞分配,實際上主要是就價值形式的分配而言的。在農業集體經營中分配
54、除了價值形式的分配外,還有實物形式的分配,這主要是口糧,也還包括蔬菜和其它農產品。當時在實物形式的分配中,為了保證每個社員的生活需要,一般都要按一定的人勞比例進行,如人七勞三或人八勞二等。因而在年中結算時,不可防止地就出現了長款戶和短款戶的差異。長款戶即工分總價值大于所分配實物價值者,短款戶即工分總價值小于所分配實物價值者。由于當時社員收入的唯一來源或主要來源是集體分配收入,因此勞動力少的短款戶多年欠賬不還是常有的事,這就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實際上,是短款戶吃長款戶的,社員們把這種現象形象地叫做娃打娃。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農業集體經營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缺乏積極性。這實際只是一種外表現
55、象,而實質性的原因,筆者認為,乃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不充分結合。雖然從理論上說,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社員作為集體的一員參加勞動,兩者應該說是直接結合的,但是實際上卻未必。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由于每一次出工前都要經過隊長的分派,只有經過隊長的分派,勞動者才能實現與生產資料的結合,這樣,在隊長不能因人制宜的情況下,顯然低效率是經常的事情。所以,農業集體經營效益不佳的真正原因,實際應該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不充分結合。幾個簡單的數據可以說明這種農業集體經營方式的效果。1978年,即在人民公社化20年以后,全國平均每人占有的糧食大體上只相當于1957年的水平約300公斤,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30余元
56、,有的農民家庭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農業勞動生產率,不管是從價值形態,還是從實物形態糧食看,都與1957年相差無幾。5.2.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農業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是我國經濟、社會開展中一個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這次中央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村開展假設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次年本決定草案經過修改正式通過。根據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和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方針,黨和政府陸續地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和健全農業生產責任制,并以此為中心實行農業體制的改革。在建立和健全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過程中,多數社隊首先實行的是包工制,如小段包工,定額計酬等
57、。實行這種責任制,雖然有助于克服“出勤不出力的弊端,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矛盾。一是由于農業生產條件的復雜性,實際上很難維持定額的嚴肅性,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克服平均主義。二是承包者只對階段性勞動成果負責,因而常常產生只追求定額數量,而無視農活質量的消極后果。顯然,這種包工責任制只有通過包產,把勞動報酬同最終產量聯系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聯產承包,最初只是作業組與生產隊之間的關系,即實行的是包產到組。實行這種責任制,生產單位化小了,生產經營的靈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組內仍然保存著原來的管理和分配方式,農戶并沒有直接感受到聯產承包的刺激,仍然存在著群眾稱之為“小呼隆和“二鍋飯的弊端
58、。因此,在包到組與包到戶之間,人們又一次作出了新的選擇,這就由包產到組過渡到了包產到戶。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同屬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種形式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保存工分和參加統一分配。在包產到戶的條件下,勞動成果一般分為三個局部:按合同應上交國家和集體的提留局部;按全部承包產量承包者應分配的局部;應歸承包者個人的超產局部。在這里,除第一項歸國家和集體支配以外,第二和第三兩項不管其性質如何,但最終都歸承包者個人支配,因此完全可以合為一項。這樣,全局部配過程就可以簡化為按承包產量完成兩項扣除以后全部歸承包者,無需再去拐統一分配的彎,這也就是包干到戶的方法。這種方法正如農民自己所說:“大包干,大包干
59、,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盡管我國農村各地生產責任制的開展很不平衡,但大體上都經歷了上述幾個不同層次的開展,即由不聯產責任制到聯產責任制;由包產到組到包產到戶;由包產到戶到包干到戶。這一過程主要是在80年代初的幾年中完成的。1981年1月底,全國實行責任制的生產隊占生產隊總數的比例是84.8,其主體形式是定額包干占55.7和聯產到組24.9。到1982年6月底,全國實行責任制的生產隊即開展到99.2,其主體形式即變為包干到戶67.0和聯產到勞12.6。到1983年底,實行大包干的生產隊即到達98.3。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的普遍推行,使農業的家庭經營成為我國
60、農業根本的經營方式,這是我國農業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克服了農村集體經濟長期存在的在生產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鍋飯現象,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農業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因而極大地調動了廣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農業生產的開展中顯示了巨大的作用。198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一舉突破億噸大關,到達40731萬噸,比1978年提高34.6,年平均增幅為5,土地生產率到達3607.5公斤公頃,比1978年增長42.7,年增幅為6.1。雙包責任制的推行還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這就是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改革前的集體農業經濟都是按照行政區域和行政層次建立的。在集體經濟中,主要生產資料一律公有化,產品
61、中的社員所得局部一律實行按勞分配,聯合的范圍也只限于農業生產過程,原來在產前和產后聯合的供銷合作社后來也變成了全民所有制企業。對于跨地區的多層次的聯合,對于保存主要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過去都是不允許的。對于集體經濟進一步開展的設想,也只是限于按照行政區域和行政層次,逐步地擴大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范圍。這種單調一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弊病。一是由于把按照行政區域和行政層次的聯合絕對化,不成認多種形式和多種層次的聯合,因而不利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合理組合,也不利于社會分工的開展。二是由于把按勞分配絕對化,過早地完全否認了農民對某些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和憑借這種個人所有權取得報酬的必要性
62、,不利于發揮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發動更多的資金來開展農村經濟。第三,在這種體制下,自愿互利原那么往往被無視,挫傷社員積極性的事常有發生,也是導致勞動者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隨著雙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和農村經濟的開展,農村便必然地出現了多種形式和多種層次的經濟聯合。這是我國農業體制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新的經濟聯合,形式多種多樣,層次有深有淺。既有社員之間的聯合,又有社員、集體經濟單位和國營企業間的聯合;既有按地域如生產隊、村組的聯合,又有跨隊、跨社、跨縣甚至跨省的聯合;既有勞動力的聯合,又有資金的聯合;既有生產的聯合,又有供銷、加工和儲運等產前產后的聯合;既有種植業的聯合,也有林
63、牧副漁的聯合。聯合體的收入既按勞分配,也按股金分紅。新經濟聯合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開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村經濟到處呈現出了一派生機。5.2.3 雙層經營體制 雙層經營簡單地說就是把集體經濟的統一經營和社員家庭的分散經營相結合,簡稱為“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最初強調集體經濟統一經營的目的,主要是要保證過去積累的大型農業設施,如水利設施和大型農業機械等的正常運行,因為這些農業生產資料在當時的社員家庭是根本無力經營的。這種雙層經營體制的形成,具體是通過對過去人民公社體制的改革,即政社分設建立鄉政府完成的。在原來的人民公社體制中,公社經濟、大隊經濟和生產隊經濟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
64、在對公社化初期形成的單一的公社所有制進行調整后形成的。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質是三種不同范圍的聯合經濟,它們之間本應當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平等關系,但是,在“三級所有,隊為根底的體制下,它們之間卻形成了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隸屬關系。雖然在人民公社時期曾反復強調要尊重生產隊的經營自主權,但由于三級之間的行政隸屬關系沒有變,因此生產隊的自主權實際上很難得到保障。同時由于人民公社不僅是經濟組織,而且作為國家政權的基層單位,它實際上具有直接支配集體經濟組織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的權力,比方通過制定政策,因此生產隊的自主權就更難保障。這樣,就使得“瞎指揮、命令主義等不正之風長期以來很難鏟除。所以,隨著雙包責任制的普
65、遍推行和農村經濟的全面開展,必須對人民公社中公社、大隊、生產隊間的關系和政社不分的制度也實行改革。1982年12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憲法?,明確規定農村人民公社要實行政社分設,建立鄉政府。1983年10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對這一改革作了部署。1984年初,全國有領導有步驟地開展了這一工作,至1985年春,這一改革即在全國完成。在鄉政府分開成立以后,原來的公社一級經濟組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鄉一級的經濟組織形式比較多樣,各地叫法也不一,但其實質是一樣的,這就是使經濟職能與政府職能分開,使管理以行政手段為主開始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在改革后的模式中,大隊一
66、級組織被取消,在“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體制中,統一經營的職能主要是由村或叫行政村一級組織履行的。村設村委會,有的較大的村還保存了改稱為村民小組的生產隊組織,村民小組主要是村委會管理職能的分解,不屬于實體性組織。強調村委會的統一經營職能,主要目的是要加強由單家獨戶所力不能及的一些經營管理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村委會具有合作經濟組織的職能。然而,在實踐中這種“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體制應如何進一步完善,尚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人民日報?1985年11月日報道,一些地區由于放松了對農田水利建設的領導,導致了農田水利設施的維修、管理和養護不善,使農業灌溉面積逐年減少,1984年與1981年相比,減少48.73萬公頃。另有調查說明,1987年,村組統一組織灌溉面積為57,比1984年下降,統一供給良種占總用種量的比例,比1984年下降,由集體購置化肥、農藥、柴油、農膜占總用量的比例也全面下降。目前,村委會的統一經營職能大多都主要限于非農產業,還有少數村的統一經營實際只是一個空殼子。目前,雙層經營體制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干部責任心普遍下降。湖南常德的調查說明,村級干部20的時間種責任田,2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