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動的整體聯系》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命活動的整體聯系(2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四節 生命活動的整體聯系,一、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一)五臟之間的關系,1.心與肺,關系:氣與血、血液循環與呼吸運動的關系。,理解: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心主血脈,肺朝百脈,心,肺兩臟功能協調,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1)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依
2、靠心氣的推動,但心主血脈的功能,要依靠肺氣的資助才能正常發揮。,(2)肺進行氣體交換,吸入的清氣必須依附于血液,而布達于全,身,濁氣亦要依附于血液,而匯聚于肺排出。所以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血液運行通利,氣機通暢,則肺的氣體交換才,能正常進行。,(3)聯結心主行血與肺主呼吸之間的中心環節是積于胸中的“宗,氣”。因其上出息道而行呼吸,下貫心脈而行氣血,從而有,利于維持血液循環與呼吸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病理方面:肺氣失常則出現-胸悶、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的表現;,心氣失常則出現-咳嗽、喘促等肺氣上逆的病證。,第一頁,共二十九頁。,2.心與脾,關系:血液生成及血液運行方面,(1)血液生成:,脾主運
3、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氣血,則血液充盈,心神得養,心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在病理上,若脾虛不運,血液生化不足;或統血無權,而出血等,可導致心血不足而心失所養;若勞思過度,而影響脾的運化,最終導致心脾兩虛。,表現:面色無華、心悸、失眠、多夢、健妄、腹脹、食,少、體倦等癥。,(2)血液運行:,心主血,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脾統血,是血液循經而行的保障。心脾兩臟配合,保證血液在脈內正常運行。,在病理上,若心氣不足,推動血行無力,則血行遲緩,甚則血液瘀滯;若脾氣虛損,統攝無權,血不循經,則出血。,第二頁,共二十九頁。,3.心與肝,關系表現為:血液運行與精神情志方面,(1)血液運
4、行:,心主血,推動血液在經脈內運行不息;,肝藏血,貯藏血液并調節全身血量的分布。,心的行血功能正常,血運通暢有序,則肝有所藏;肝藏血功能正常,疏,泄有度,也有利于心主行血功能,兩臟共同配合,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病理上,心血與肝血互相影響,最終導致心肝血虛。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眩暈、肢體麻木、女子月經量少、爪甲不榮等。,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致血行不暢,導致心血瘀阻,表現,為:心前區憋悶、刺痛、甚則口唇青紫、脈澀。,(2)精神情志,心藏神,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肝主疏泄,調節人體的情志活,動。兩臟協調,共同維持精神情志的正?;顒?。,在病理上,心神不安與肝氣郁結,心火亢盛與肝火偏旺
5、,常并存或相互引動,其表現:精神恍惚、情志抑郁或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煩失眠、甚則哭笑無常、失神狂亂等癥。,第三頁,共二十九頁。,4.心與腎,關系表現為:水火既濟;精血互生,精神互用三個方面。,(1)水火既濟,在上者宜降,心居位于上,故心火必須下降于腎,溫暖腎水,使腎水不寒;在下者宜升,腎位居于下,故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以滋潤心陰,而心火不亢。這種心腎陰陽水火彼此交通,相互制約,升降協調的關系,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病理上,腎陰不足或心火亢盛,導致心腎不交證,表現為:心,煩、失眠、心悸、怔忡、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癥。,(2)精血互生,心血充養腎精,腎精化生心血,精血之間的互生互化,
6、為心腎相交以及精神互用奠定了物質基礎。,(3)精神互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全可以御精;腎藏精,心主血,精血可以互化,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積精可以全神。,第四頁,共二十九頁。,5.肺與脾,關系表現在:氣的生成與水液代謝兩個方面,(1)氣的生成:,肺主氣而司呼吸,通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氣;,脾主運化而化生水谷精微。,清氣與水谷精微,是生成氣的重要物質基礎。因而肺脾兩臟功能,協調,可保證氣的生成,尤其是宗氣的生成。,病理上,肺脾兩臟之氣虛相互影響,導致脾肺氣虛證。其表現:,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咳喘無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倦怠乏力等癥狀。,(2)水液代謝:,肺主宣降而通調水道,
7、使水液能正常布散和排泄;,脾主運化,使水液能正常的生成和輸布。肺脾兩臟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生成、輸布和排泄的重要環節。,病理上,脾失健運,可致肺失宣降,出現:咳嗽、氣喘、痰多等,癥狀。,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第五頁,共二十九頁。,6.肺與肝,關系表現:氣機升降的相反相成、相互協調,理解:肺居上焦,其氣肅降;肝居下焦,其氣升發。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升降協調,對維持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重要調節作用。,病理條件下:肝氣郁結,肝郁化火,灼傷肺金,則可出現胸痛、咳嗽、咯血等癥,稱為“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肺失清肅,燥熱內生,可傷肝,導致肝失條達,疏
8、泄不利,出現咳嗽咽干、胸脅引痛、頭痛頭暈、面紅目赤等癥。,第六頁,共二十九頁。,7.肺與腎,關系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金水相生三個方面。,(1)呼吸運動:,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病理上,腎氣不足或肺氣久虛,可致腎不納氣,表現為:呼吸表,淺、動則喘息。,(2)水液代謝:,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腎總司氣化,為主水之臟。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有賴于腎陽的氣化作用;而腎的主水功能,也有賴,于肺的宣發肅降。,病理上,肺腎功能失調,可引起水腫、咳嗽、喘息、不能平臥等,癥狀。,(3)金水相生:,從五行關系上看,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水能潤金。,肺陰充足,則能滋養于腎,使腎
9、陰充盈;腎陰為全身陰液的根,本,腎陰充盛,又能上滋于肺,使肺陰充足。,病理上:肺陰虛與腎陰虛,可相互影響,最終導致肺腎陰虛,表,現:兩顴潮紅、潮熱盜汗、干咳喑啞、痰中帶血、腰膝酸軟等癥。,第七頁,共二十九頁。,8.肝與脾,關系表現為:疏泄與運化功能對消化方面的協同作用以及藏血與統血功能,對血液的調控作用。,(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能協助調脾胃氣機的升降,并疏利膽汁,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脾主運化,吸收精微,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以濡養而使肝氣沖和條達,,有利于疏泄功能的發揮。,病理上,肝脾兩臟相互影響,肝失疏泄可致脾失健運,表現為:精神抑,郁、胸悶太息、納呆腹脹、腸鳴腹瀉等肝脾不
10、調之候,即“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可影響肝失疏泄,導致“土壅木郁”證,表現:脅痛、,黃疸等癥狀。,(2)血液生成,肝主藏血,調節血量;脾主統血,化生血液。,脾氣健旺,生血有源,統血有權,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疏泄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調節,氣血運行無阻。肝脾協調,維持血液運行。,病理上,脾氣虛弱,可致肝血不足;肝不藏血或脾不統血,可表現各種出,血。,第八頁,共二十九頁。,9.肝與腎,關系表現為:精血同源,陰液互養、藏泄互用,(1)精血同源:,肝藏血,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藏精,腎精依賴肝血的補充。,精能生血,血能生精,兩者均化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肝腎同,源”、“精血同源”、“乙癸
11、同源”,病理上,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ハ嘤绊?,表現: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癥狀。,(2)陰液互養:,腎陰充盛滋養肝陰,使肝陽不致上亢;肝陰又可資助腎陰,使之充盈,肝腎,之陰相互滋養。,病理上,肝腎陰虛,可致肝陽上亢,出現眩暈、頭痛、顴紅、盜汗、兩目干,澀、腰膝酸軟等,稱為“水不涵木”。,(3)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氣疏泄可使腎氣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可以防止精血,妄失。,病理上,肝腎藏泄失職,可見:女子月經不調、甚閉經;男子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癥狀。,第九頁,共二十九頁。,10.脾與腎,關系表現為:先后天相互資生、水液代謝;,(1)先后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
12、氣血,為后天之本;,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寓命門真火,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需腎陽的溫照蒸化,始能健旺,即先天溫養激發,后天;腎中精氣需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方能充,盈,即后天補養培育先天。,病理上,脾氣虛,可致腎精虛衰,表現:生長發育遲緩、早,衰、陽痿不育、經少不孕;腎陽虛可致脾陽虛,最,終脾腎陽虛,表現為:腰膝酸軟、脘腹冷痛、食少,便溏、五更泄瀉等癥狀。,第十頁,共二十九頁。,(2)水液代謝:,脾主運化水液;腎主水而司開合。,脾主運化依賴腎陽的溫煦蒸化;腎司開合,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的平衡,又依賴脾氣的協助。,病理上,脾陽虛可累及于腎陽,或腎陽虛累及脾,陽,可導致脾腎陽虛,表現
13、為:腹滿、泄,瀉、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等癥狀。,第十一頁,共二十九頁。,(二)腑與腑關系,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糟粕過程的相互協調與,聯系。,第十二頁,共二十九頁。,(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1.脾與胃,(1)納運相助,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是脾主運化的前提;,脾主運化,是為胃的繼續受納提供條件。,脾胃協調,才能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病理上,可見納少、脘痞、腹脹、泄瀉等癥狀。,(2)升降相因,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氣升,水谷精微得以上輸心肺;胃氣降,水谷及糟粕得以下行排出。,病理上,胃氣上逆:噯氣、惡心、嘔吐、呃逆;脾氣不升: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完谷不化、甚內臟下垂、久瀉脫肛。,(3)
14、燥濕相濟,脾屬陰土,喜燥惡濕;胃屬陽土,喜濕惡燥。,脾易生濕,得胃陽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濕;胃易化燥,得脾陰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陰陽燥濕相濟,相互為用,是保證納運、升降協調的必要條件。,病理上,脾陽易損,導致水濕不運,胃陰易傷,而致受納異常。濕困脾運,可致胃納不振;胃津不足,也可影響脾運功能。,第十三頁,共二十九頁。,2.肝與膽,(1)促進消化,肝主疏泄,分泌和排泄膽汁;膽貯藏膽汁。兩者協,調,膽汁疏利通暢,共同發揮協助脾胃消化的作用。,病理上,出現口苦、納呆、腹脹、脅肋脹痛、甚出現,黃疸。,(2)調節情志,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共同調節情志活動。,病理上,出現情志抑郁、多疑善慮、驚慌膽怯
15、等癥,第十四頁,共二十九頁。,3.腎與膀胱,表現在尿液排泄過程中的相互配合關系。,腎司開合,為主水之臟,開竅于二陰;膀胱貯藏和,排泄尿液。,腎氣充足,固攝有權,則膀胱開合有度,尿液正常,排泄;膀胱開合有度,也有利于腎的氣化主水功能。,病理上,腎氣虛弱,影響膀胱功能,出現小便不利或,遺尿、失禁等癥狀;,膀胱濕熱,又可影響到腎,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腰腹疼痛等癥狀。,第十五頁,共二十九頁。,4.心與小腸,心的陽氣溫煦、陰血濡養,有助于小腸化物功能的正常;反之,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將清者吸收,經脾上輸于心肺,滋養于心,有助于心的生理功能發揮。,病理:心經實火循經下移小腸,引起尿少、尿赤、,尿痛
16、、血尿等小腸實熱的癥狀。,小腸有熱也可循經上熏于心,出現心煩、失,眠、舌紅、口舌糜爛等癥。,第十六頁,共二十九頁。,5.肺與大腸,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相互為用,肺氣清肅下降,布散津液于大腸,調暢氣機,以,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腸傳導正常,糟粕下行,也有利于肺氣的清肅,下降,呼吸通利。,病理上,肺與大腸病變可相互影響。肺失肅降,,導致腸燥便秘;肺氣虛弱,可見大便艱,澀難行,稱為“氣虛便秘”。,大腸實熱,也可影響肺的宣降,出現胸,滿、咳嗽、氣短等癥,第十七頁,共二十九頁。,二、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氣與血的關系,氣屬陽,主動、主溫煦;血屬陰,主靜,主濡潤。,氣與血的關系常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1.氣為血之帥,氣為血之帥,是指氣對血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氣能生血,指氣參與并促進著血的生成。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氣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二是指氣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指營氣。營氣直接參與血的生成,是血液的重要組成成,分。,(2)氣能行血,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一方面,氣可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另一方面,氣又可促進臟腑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