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四章 我國的外貿體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第四章 我國的外貿體制(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四章,我國對外貿易的經營管理體制,第一節 我國外貿體制的建立,第二節 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第三節 我國外貿體制的發展方向,本章學習重點:,1,、我國統制性外貿體制建立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弊端。,2,、三個階段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3,、我國外貿體制深化改革的重點有哪些?,第一節 我國外貿體制的建立,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統制政策,(一)外貿統制的含義,1,、定義:,外貿統制是指對外貿易由國家統一管理、控制和調節,也被稱為對外貿易國家壟斷制。,2,、內容:,(,1,)國家制定對外貿易的法律、方針和政策;,(,
2、2,)國家統一設立管理外貿的專門機構;,(,3,)國家統一設立對外貿易專業公司和審批其他企業的外貿經營權;,(,4,)國家制定外貿的中長期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5,)國家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包括價格、稅收、利潤、信貸、外匯留成、承包指標等,統一調控、管理對外貿易活動。,(二)我國實行外貿統制的必要性,1,、,可以保證我國的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以此來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歧視、軍事威脅和經濟上的,“,封鎖,”,與,“,禁運,”,。,2,、,可以保證我國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以便能,統籌兼顧,地調動各種生產資源,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3,、能夠使我國有效地防御
3、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防止他國,以鄰為壑的傾銷政策,,把大量過剩產品銷向我國,以此轉嫁危機。,4,、能夠使我國步調一致地參與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并獲取更大利益。,避免內部競相削價、互相拆臺的現象,。,防止出現在獲得小集體微觀利益的同時,卻失去了國家的宏觀利益。,因此,外貿領域比其他領域更需要國家的統一管理。,(三)我國實行外貿統制的手段,1,、對外貿易的計劃管理,早期的外貿計劃是以直接的指令性計劃為主,后期則是以間接的指導性計劃為主。,2,、進出口企業管理制度,這是指國家對經營進出口業務的各外貿公司進行集中管理和統一領導。,例如:地市級以下外貿公司曾經沒有外貿經營權。,3,、保護性關稅制度,是
4、指對進出入我國關境的商品,由國家統一征收保護性關稅,以保護國內市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1,)我國的進口關稅率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低關稅率:,對國內不能生產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征收較低的關稅,以保證國內生產和生活的正常發展。,第二類為高關稅率:,對國內能夠生產的產品以及國內不能生產的非必需品征收較高的關稅,以培植國內工業的發展。,(,2,)我國的出口關稅率也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高關稅率,:,對國內工業急需的原材料和大量出口會造成國際市場價格下跌的產品征收較高的出口關稅。,(例如:中國是銻的世界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1996,年產量達到,10,萬噸,比,95,年增產,44%,,
5、造成國際市場價格大跌,由,3500,美元,1,噸跌到,1900,美元,1,噸,于是國家開始對出口的銻征高關稅。),第二類,為低關稅率或者免征關稅,:,對其他多數產品征收較低的或不征收出口關稅,以鼓勵其出口。,.,4,、進出口許可證制,5,、外匯管制制度,6,、貨運監管和禁止走私制度,貨運監管,的依據是進出口貨物許可證和有關批準文件。海關如發現未經許可的進出口貨物,分別給予退貨、沒收或罰款處理。,查禁走私,是指海關對違反國家法令而非法攜帶、運輸、郵寄的有關物品(如文物、軍火、毒品以及偷逃關稅的商品等)進行查證、處理的一種制度,。,(如,1994,年丹東市的汽車集體走私案),7,、進出口商品檢驗制
6、度,這是指對進出口商品的質量、數量、包裝等嚴格按照合同及有關標準進行檢驗和監督管理。這是維護對外貿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和國家信譽,促進生產,加強外貿管理的重要手段。,二、我國外貿體制的建立,這一部分需了解我國外貿體制建立的進程及該體制的基本狀況。并了解這種體制曾起過的積極作用和主要弊端。,1949-1951,年建立貿易部,下設外貿司。,1952,年建立外貿部。,1953,年,,對原有的國家外貿公司進行了調整,,成立了,15,家外貿專業總公司。,形成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各外貿專業總公司統一經營的外貿體制。,除這些國家級的外貿專業總公司外,還在一些重要的口岸設有分公司,,直接經營一部分進出口
7、業務,約占全國貿易額的,40%,。對這些分公司實行總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雙重領導。,(一),1978,年之前我國外貿體制的優點,這種外貿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前蘇聯的國家壟斷制度。,它對保證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對外原則的貫徹執行,對頂住外國經濟壓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二),1978,年之前我國外貿體制的缺陷,1,、獨家經營,不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經營渠道單一,各部門和地方沒有外貿權,積極性難以發揮。,2,、政企不分,不利于調動外貿公司的積極性。,指令性計劃太重,外貿企業的自主經營權過少,導致外貿企業的經營沒有活力。,3,、產銷脫節,影響了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
8、力。,我國外貿業務中一直實施出口產品,“收購制”,,,外貿企業到生產企業把產品收購來,然后銷向國際市場。生產企業所生產的出口產品只面對外貿公司,不面對國際市場,造成了產銷脫節。,4,、吃“大鍋飯”,使企業和職工不關心外貿經濟效益。,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經營好壞不與企業利益和職工收益掛鉤,這十分不利于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蘇聯模式的弊端),5,、管理層次過多,經營手續繁雜,使外貿行業官商作風嚴重,辦事效率低下,。,(例如江陰化工一廠,1984,年從德國引進生產線),可以看出,我國弊端叢生的外貿體制如同整個經濟體制一樣,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9、第二節 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一、,19791987,年的外貿體制改革,(一)調整國家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1979,年,7,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決議,設立(,1,)進出口管理委員會;(,2,)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和管理有關部門的對外經貿工作。,1982,年,3,月決定把上述兩個委員會與外貿部、對外經濟聯絡部合并,由兩委、兩部共同組建成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管理機構,對外經濟貿易部。,.,(二)實行政企分開,政府:,制定和貫徹全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與規章制度;制定和貫徹全國外貿的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組織政府間的貿易談判與簽訂貿易協定;審批各類外貿企業的設置和發放進
10、出口許可證等。,企業:,全面推行經理負責制,給企業以人權、財權、經營權和決策權,使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三)下放部分外貿經營權,增加外貿經營渠道,國務院在外貿放權方面推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批準中央有關部委成立進出口公司,經營本部門產品的進出口業務;,(,2,)陸續授予一些大中型生產企業外貿經營權,經營本企業產品的出口業務和生產所需的進口業務;,(,3,)允許,“,三資,”,企業在自身生產產品的范圍內經營進出口業務;,(,4,)通過,“,加工貿易,”,和,“,補償貿易,”,的方式使部分鄉鎮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產品進出口的權力。,.,(四)改革單一的指令性計劃體制,擴大指導
11、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五)舉辦經濟特區,搞活對外貿易,改革開放之初,中央政府對,廣東和福建,兩省實行特殊的經貿政策和靈活措施,人們稱這兩個省為“兩個大特區”。,1979,年后,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成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并陸續開放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設立了部分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些城市和地區在對外經貿活動方面都享受較優惠的政策,對搞活我國的外貿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后來又有了,海南省和浦東,等經濟特區,。,(海南洋浦開發區:,31,平方公里土地,出租給外商,70,年。從,1988,申報到,1992,年,3,月批準的波折),(六)外貿專業公司開展代理業務,各
12、外貿公司逐步開展起了進出口代理業務。代理制的推行是對收購制的改革,,目的在于調動外貿企業和生產企業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外貿行業產銷脫節造成的種種矛盾。,然而,由,收購制向代理制,的改革步伐卻一直是緩慢和艱辛的。,(,這兩種制度的主要區別:,所經營產品的所有權是否轉移?在收購制下,產品的所有權轉移;代理制則不轉移。),(七)舉辦貿、工、農、商、技結合的聯合經營實體,如,1982,年,2,月成立的中國絲綢公司,是第一家全國性的工商貿、產供銷相結合的專業化聯合企業。組建這種帶有,綜合商社,性質的外貿實體,是我國外貿經營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以上改革解決了一些老問題,但是又出現了
13、一些新問題:,老問題,中解決的主要是吃,“,大鍋飯,”,問題。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新問題,主要是下放外貿經營權造成了外貿行業中的秩序混亂。,在擴大地方和企業外貿經營權的過程中,由于審批條件掌握不嚴,使一些不具備直接經營進出口業務條件的企業也成立了外貿公司。,這類公司沒有高素質的外貿人才,沒有國際營銷網絡和信息渠道,只會通過競相削價來擠占國際市場。,這不僅會導致外貿經營秩序混亂,而且會使本國利益無端受損。,.,二、,19881993,年的外貿體制改革:,承包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開始加快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在全國外貿行業全面推行承包制。,19881993,年外貿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
14、就是推行了兩輪的外貿承包制。,搞承包制可以被看作是我國外貿行業向舊體制的痼疾“大鍋飯”所進行的一次最猛烈的沖擊。,.,(一),19881990,年為第一輪承包制,第一輪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規定,各省市政府、各外貿專業總公司、各工貿總公司三個渠道分別向中央,承包三項指標:,(,1,),出口創匯額;(,2,)上繳中央外匯額;(,3,)經濟效益。,承包指標內:,承包指標一定三年不變。完成承包指標以內的外匯收入,大部分上繳國家,小部分留給地方和企業。外匯留成比例按地區的不同、行業的不同和商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超額指標:,超過承包指標的創匯額,,20%,上繳中央,,80%,留給承包單位。,對虧損的處理:
15、,承包制規定承包單位盈虧自負,只對政策性和歷史性虧損給予,適當補貼,,減虧或增盈部分全部留給承包單位自用。,.,與上述外貿承包制改革相配套新推出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三項:,(,1,)適度放寬外匯管制。,(,2,)建立外匯調劑市場。,地方、部門和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均可到外匯調劑市場買賣外匯。,(,3,)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出口退稅是指外貿商品出口后,稅務部門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繳納的增值稅等稅款退還給出口企業,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以此避免出口商品被雙重征稅的結果,,因為商品進入外國關境時還要被征收進口環節稅。,.,(二),19911993,年的第二輪外貿承包制,第一輪外貿承包制
16、的積極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各個方面的出口創匯積極性,對扭轉吃“大鍋飯”體制下形成的種種弊端,對改善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確保國家外匯收入的穩定增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第一輪外貿承包制也還存在著一些缺陷:,(,1,)中央財政對出口的補貼所形成的不完全自負盈虧;,(,2,)地區間外匯留成比例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3,)為完成承包指標而過多地出口利潤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不愿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并于,199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第二輪,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91,1993,年的第二輪外貿承包制規定,各省市政府和各外貿、工貿專業進出口總公司及其他外貿企業分別,向中央承包三項指標:,(,1,)出口總額;,(,2,)出口創匯額;,(,3,)上繳中央外匯額。,這次承包制的實施主要是從推行外貿企業自負盈虧入手,在調整人民幣匯率的情況下,使外貿行業逐漸走上統一政策、平等競爭、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良性發展軌道。,.,與第二輪外貿承包制相配套推出的新改 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項:,(,1,)取消出口補貼,實行全面自負盈虧新機制。,(,2,)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