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21 斯密之前的貿易思想 國際貿易理論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2章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21 斯密之前的貿易思想 國際貿易理論源(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2,章,古典國際貿易理論,2.1,斯密之前的貿易思想,國際貿易理論源于,商品交換和生產分工,思想,研究對象從國內擴大國際。,2.1.1,早期的分工交換思想,起源可追溯到出現,分工交換的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最早提出分工學說,:,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宗教中關于貿易的最早表述,:,公元前,4,世紀的利巴涅斯,著名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那,(,Thoma,Aquinas,1225-1274,),利巴涅斯及其追隨者提出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產品不同的
2、觀點,在,17,世紀后被擴展為生產要素稟賦、氣候、技能及偏好不同產生不同優勢,到,20,世紀進一步發展為赫克歇爾,-,俄林貿易理論。,2.1.2,重商主義貿易觀點,-,系統研究開始,約,14,世紀末到,18,世紀,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重商主義把貨幣看成財富的唯一形態(貿易是,零和游戲,),把貨幣多寡作為衡量一國財富的標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進行貿易,怎樣鼓勵商品出口、限制商品進口以增加貨幣流入。,兩個階段,:,早期重商主義(,15,世紀到,16,世紀中葉),:,貨幣平衡論,晚期重商主義(,16,世紀下半期到,18,世紀),:,貿易平衡論,杰出代表之一英國,托馬斯,孟,(,Thomas,M
3、un,1571-1641,)。,他在,1621,年寫成但在死后二十多年才得以出版的著作,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系統闡述了重商主義的思想,2.1.3,重農學派貿易觀點,17,世紀下半期開始,首先在法國出現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自由經濟(貿易)和重視農業,,從而形成重農學派。,創始人,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杜爾閣(,AR.J.,Turgot,1727-1781,)。,先驅者之一布阿吉爾貝爾(,1646-1714,),的,谷物論,中,,,谷物自由輸出是平衡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和維持社會安定和公正的唯一方法。,2.2,斯密的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4、亞當,斯密(英國:,1732-1790,),首次建立市場經濟學分析框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2.2.1,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自由交換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絕對優勢(“自然”形成)理論,”。,2.2.2,絕對優勢貿易模型,一、基本假設:(,8,個,,p 52,),(,1,),兩個國家、兩種可貿易產品。,(,2,)生產兩種產品都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勞動)。,(,3,)兩國不同產品上生產技術不同,存在勞動生產率絕對差異。,(,4,)給定要素供給。要素可在國內但不能在國際間流動。,(,5,)規模報酬不變。,(,6,)完全競爭。產品價格等于平均生產成本,無經濟利潤。,(,7
5、,),無運輸成本。,(,8,)兩國間貿易平衡。,二、生產和貿易模式,絕對優勢理論:各國應專門生產并出口其“絕對優勢”產品,不生產但進口其“絕對劣勢”產品。,絕對優勢的兩種衡量:,(,1,),勞動生產率(單位要素投入產出率),=,Q,j,/L,。,高,-,絕對優勢,(,2,)生產成本(單位產出需要的要素投入),=L/,Q,j,。,高,-,絕對劣勢,三、貿易所得,(,1,)貿易流向:,(,2,)國家貿易價格可能范圍:小麥,/,大米交換比例(大米相對價格)應在,0.5,與,1.25,之間。,(,3,)均衡國際貿易價格,(,實際交換比例,),:,取決于國際市場上兩種產品的供給和需求。設國際市場小麥,/
6、,大米交換比例為,1,:,1,(,4,)貿易所得:圖示理解如何?,國際貿易價格,貿易平衡,四、理論的局限性,絕對優勢理論解釋了產生貿易的部分原因,首次論證了貿易雙方都可從國際分工與交換中獲利。國際貿易可以“雙贏”,而非“零和游戲”。,表,2.4,:,不具有“絕對優勢”,2.3,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2.3.1,李嘉圖的貿易思想,比較優勢理論:,各國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比較優勢”產品,進口其“比較劣勢”產品。,政治經濟及賦稅原理,(,1817,年),1815,年,羅勃特,托倫斯,:,關于玉米對外貿易的論文,比較優勢概念,一、基本假設和生產貿易模式,(,1,)基本假設:模型除強調兩國間生產技術
7、存在相對而非絕對差別外,與絕對優勢模型基本一樣。,(,2,)衡量比較優勢:,(,i,),相對勞動生產率,:,表,2.5,。,產品,A,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于產品,B,),=Q,A,/L/Q,B,/L,=,產品,A,的勞動生產率,/,產品,B,的勞動生產率,(,ii,),相對成本,:,表,2.6,。,產品,A,的相對成本(相對于產品,B,),=,a,LA,/a,LB,=L/Q,A,/L/Q,B,=,單位產品,A,的要素投入量,/,單位產品,B,的要素投入量,(,iii,),機會成本,:,大米的機會成本,=Q,W,/Q,R,=,減少的小麥產量,/,增加的大米產量,=,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二、貿
8、易影響與貿易所得,(一)總體均衡分析,(,1,)貿易模式和福利變化(配置所得)圖,2.1,(,p 62,);,貿易三角(認真領會)。,(,2,)貿易所得的分解,練習,5:,用勞動節約數字理解,圖,2.2,:交換所得和分工所得。,(,3,)專欄,2.1,:小國與大國的貿易,(,i,),如果小國與大國貿易,小國可只生產其比較優勢產品,而大國則不會完全專業化,仍需生產兩種產品。,(,ii,),在小國與大國的貿易中,小國利益增長幅度大于大國。,思考:圖示上述結論,-,練習,8,(二)局部均衡分析,圖,2.3,:貿易前后各國大米市場,(,1,)價格效應。(,2,)收入效應。,思考:從生產和消費者剩余看福
9、利變動:練習,7,2.4,多個國家或多種產品的模型,2.4.1,兩種產品多個國家,兩產品(大米和小麥),,N,國家,比較優勢的確定:,(,1,)大米國際相對價格的決定:理解:表,2.8,和圖,2.4,(,2,),比較優勢的確定,在兩產品多國家情形,一國比較優勢取決于該國產品的相對成本,a,LA,/a,LB,與國際市場的相對價格,P,A,/P,B,。,如果,a,LA,/,a,LB,P,A,/P,B,,,則該國有生產,A,的比較優勢,應生產和出口產品,A,,,進口產品,B,。,2.4.2,兩個國家多種產品,兩國家(中國和美國,*,),,M,產品,相對工資率的確定:,(,1,)本國相對勞動需求;(,2,)本國相對勞動供給:,(,3,)均衡相對工資率,2.,比較優勢的確定:,設中美工資分別為,w,和,w,*,(,經匯率和物價調整后的實際工資),中生產產品,j,的成本為,w,a,Lj,,,美的生產成本為,w,*,a,Lj,*,。,若,w,a,Lj,w,/,w,*,則,中國具有生產產品,j,的比較優勢。,理解: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