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課程標準1(課改背景)》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課程標準1(課改背景)(3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人民教育出版社 丁堯清,,010-84018918,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學習體會,課程改革的背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生活有用的地理,區域地理的結構,探究為本的學習,課程改革的背景,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市場經濟,多元就業,鄉村城市化,國際競爭與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制度創新,國際教育領域,(1)終身教育(1972/1979)與知識經濟,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知識經濟對人的要求,擁有
2、最新知識,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決定性的生產要素,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通過怎樣的教育培養人,教育創新,要求基礎教育經歷一次觀念、態度、內容、形式、技術、方法、評價的全面變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終身學習,(2)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財富蘊藏其中1990,s,聯合國教科文雅克 德洛爾主席,學會認知:,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獲取理解的手段終身學習的基礎,學會做事:,一種能力實踐所學的知識,適應未來工作對自己所處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懂得人類的多樣性,認識自己,發現他人,培養參與和合作精神,學會生存和發展:,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環境,教師,(1),從終身教育的立場和當前人
3、類知識的現狀來看,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的回答: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師,(2),教師的作用目前正在發生變化。權威式的傳遞知識的辦法正在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判斷學習者的需要,推動和鼓勵學生學習,,考核所獲得的知識等辦法加以補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師,(3,
4、),在馴化教育中,不能說,人有什么可以認知的對象,而只能說,他已經具有了完整的知識,并把他傳遞給受教育者。,在解放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完整的知識而只有可以認知的對象,而這種對象在認知過程中作為主體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聯系起來。,在馴化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總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誕生。,保羅弗雷爾:不平常的教育思想,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文件(1971年),國際課程改革趨勢,日本 1999年 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臺灣地區 2000年,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課程綱要,9大學習領域:社會(史地公民),美國 2
5、000年教育目標,澳大利亞 1994 國家課程框架,英國 1988年教育改革法國家課程,我國歷次教育和課程改革,從,單一的模仿到多元化借鑒,1904年欽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仿日,1911年課程綱要 仿德,1922年新學制(壬戌學制)仿美,1952年教學計劃 仿蘇,2000年(歐美澳日等),課程改革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教育部,課程教材改革的三個階段,義務教育課程教材的發展,(,1)19861990,1987一綱多本:8套半,1989多綱多本:三綱,(2
6、)19901995,修訂教學計劃、義教教材審訂,(3)19962000,1997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總結會,1998課程與教育專家研討會,1999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思路,2000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招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6月8日,綠皮書:綱要(試行)解讀2001,紅皮書:走進新課程2002,七,部分27章,課程改革目標與背景,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與教材開發,教學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材評價,課程管理與課程資源,課程改革與教師,八章,課程改革背景與目標,課程結構,新課程標準,新課程與教學改革,新課程評價,新課程的管理,課程資源,新課程的組織與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摘錄,)
7、,功能轉向: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內容轉向: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摘錄),實施轉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評價轉向: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
8、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摘錄),結構的轉向,改變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管理的轉向,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從教學計劃到課程計劃,對原蘇聯模式的揚棄,課程理論與教學理論并行,蘇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歐美:課程計劃課程標準,1911年 課程方案,最高要求與最低要求,地理課程標準的研制,啟動 1999年末,競標 2000年春節,研究 理論、現狀、文獻、設想,學習心理理論,左右腦:多元智力理論,興趣:主動、積極
9、地參與(投入),最近興趣發展區域:由近及遠?,現代科學技術 統整功能,地理科學:城市化、生態恢復,全球化、3技術,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一)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1.全球變化研究,2.陸地表層過程和格局的綜合研究,3.自然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4.區域可持續發展及人地系統的調控研究,5.地球信息科學和“數字地球”研究,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3.拓展地理學的應用研究領域,2.深化微觀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變化,(二)地理學的發展趨勢,4.研究方法和技術的現代化,國際比較,日本 知識能力(興趣),英國 分水平地方專題探究,德國 范例教學,美國 能力立意,國際課程改革的啟示
10、:縮短差距,宏觀方面,注重基礎學力能力的提高,基礎學習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前提,是開展終身學習、促進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基礎,。,注重信息素養的養成,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適應信息化社會,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獲取必要的信息,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信息素養。,注重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的培養,教育應該培養胸襟開闊、能夠站在全球化視野考察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公民。,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享受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充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錘煉,如對真理、正義、誠信、責任感的追求。,尊重學生經驗,發展學生個性,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回歸。,微觀方面,1.課程目標有比較清晰的層次,2.突出地理
11、技能和能力培養,(三)主題形式的課程內容體系和結構,1.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2.減少主題,增加單元學時,(四)開展探究式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一)滲透現代地理科學觀念,(二)地理課程的目標,國內教材(課程)改革,80年代末,一綱多本:人教版、廣東、四川、北師大,上海、浙江、北京,問題:課程結構沒有涉及(分、綜),內容變動不大,制定地理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1.以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核心,2.以培養能力為方向,3.以給予新的知識結構為支撐,4,.,以多元化教學方式為途徑,地理課程標準的開發,2000.042000.07 課標草稿,2001.05 修改定稿(17次),2001春節 教科書編寫,2001.07 教科書送審,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