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20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概念規劃)》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廣州2020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概念規劃)(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20,廣州 :,1,東進:延伸拓展,建構核心,延伸東進軸至荔城、石灘一帶,建設蘿崗新城,提升荔城,構建東進雙核心。,進一步促進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加快發展汽車、摩托車及其配套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石化、紡織、服裝等產業。,北優:生態優先,打造國際空港城,堅持生態優先,切實保護流溪河水源及北部山林,適當發展生態旅游。,以保障機場的安全運營為前提,發揮樞紐機場的帶動作用,積極拓展國際商務、會展、研發、休閑等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物流等臨空產業,打造國際空港城。,西聯:促進廣佛協調,加
2、強城際聯系,協調產業發展,形成跨境產業集群。,保護西江水源,共建區域生態綠地。,理順聯系廣佛的高快速路網及軌道交通。,廣佛交界地區功能協調,廣佛交界地區生態綠地規劃示意,廣佛交通系統銜接示意,中調:疏解密度,改善人居;提升功能,優化環境;保護傳統,凸顯文化,適當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廣場、綠地等開敞空間。,積極推進危破舊房改造,抽疏建筑和人口密度。,完善垃圾壓縮站、變電站、中小學、公廁等社區配套設施。,大力發展金融、商務、咨詢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廣州的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能力。,適當外遷部分功能,退二進三,搬遷內環路以內的工業;置換對外交通、倉儲用地;引導建材、服裝、布匹等市場外
3、遷。,積極推進河涌綜合整治,梳理河網,再現“六脈皆通海”的老城區格局。,保護性改造老城,保留古都文化韻味,老城內的建筑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適當發展創意產業、商業、文化等。,綜合交通發展戰略:支撐城市功能,引導空間發展,提升樞紐,加強聯系:區域對外交通發展戰略,機場:擴大機場吞吐能力,強化樞紐機場地位,加強與服務區域的交通聯系。,港口:以國際性大港為目標,進一步擴大吞吐能力(尤其是集裝箱),改善各港區的集疏運條件。,鐵路:鞏固鐵路樞紐地位,擴大輻射范圍,各站進行合理分工。,公交優先,雙快多層,無縫轉換:城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中的比例。,提高機動化水平
4、,改善交通可達性。加強“雙快”交通系統。,以人為本,完善慢行交通。改善步行環境,完善人行道系統。,市域公共交通概念圖,行動時序建議,重點提升,持續拓展:近期(,-2010,),提升:啟動和穩步推進危破舊房、城中村改造;推進河涌綜合整治。,拓展:建設亞運村、南沙中心區;建成鐵路新客站并啟動開發周邊地區;建設蘿崗新城、荔城及周邊地區。,強化提升,集約發展:遠期(,2010-2020,),提升:繼續推進人居環境的改善,基本完成危破舊房、城中村的改造;南部、東部、北部輔城區開始進入提升階段。,拓展:基本完成南部、東部的拓展,集約發展衛星城。,全面提升,精明增長:遠景(,2020-,),基本實現城鄉協調
5、發展,城市空間增長趨于平穩。主城區、輔城區、衛星城和小城鎮均進入提升的階段。,非建設用地的涵義,根據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綜合國內非建設用地有關定義,非建設用地,(non-built land,,簡稱,NBL),是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在規劃期內不被用于城鎮及鄉村建設的用地,它與建設用地一起構成了整個城市的土地資源,案例借鑒,國內外一些城市已經開展了涉及非建設用地規劃的工作。,香港的郊野公園、特別地區與保護區劃定;東京的城市控制區劃定;北京限建區規劃以及深圳的生態控制線規劃等均可視為非建設用地規劃,可以作為本次規劃的重要參考。,案例:香港郊野公園、特別地區與保護區,“劃出發展禁區,保護一些擁有珍貴
6、天然財產和甚具景觀價值的地區”,香港,2030,。,采取郊野公園、濕地公園等形式。,案例:東京城市控制區管理,城市提升區:,1076.2 km,2,,占東京總面積的,61.7,城市控制區(相當于非建設用地):,366.0 km,2,,占,21.0,東京土地利用規劃圖,案例:北京市限制區規劃,(2006-2020,年,),北京市限建區規劃,(2006-2020,年,),將北京市域劃分為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三大類。其中,禁建區包括絕對禁建區和相對禁建區。,絕對禁建區,:0.3%;,相對禁建區,:43.4%;,嚴格限建區,:29.4%;,一般限建區,:23.6%;,適宜建設區,:3.2%,。,深圳
7、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為,984.7,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地總面積的,50%,,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相當于非建設用地范圍。,案例:深圳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集約利用土地,引導城市合理拓展;,保護自然景觀和生態敏感地區;,劃定土地利用政策分區: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非建設用地空間構成基本要素:斑塊,+,廊道;,非建設用地空間布局決定因素:自然條件,+,建設現狀。,以上案例的啟示:,規模逐漸減少,質量仍需提升非建設用地現狀,根據廣州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1996-2004,),,2004,年廣州非建設用地為,5888,平方公里,比,1996,年減少,418,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減少,52.3,平方公里。,1996,年土地利用組成,2004,年土地利用組成,廣州非建設用地空間分布變化,1990,年,TM,衛星影像,2000,年,TM,衛星影像,2007,年中巴衛星影像,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