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個性和社會的發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青少年個性和社會的發展(3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三節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主講:胡潤清,資料搜集:丁文,PPT:陸佳希,一,、,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基本特點,自我概念,自我評價,自我同一性,二,、,情緒特點,情緒表現的兩極性,心境的變化,反抗心理,三、,道德發展,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四、,人際交往,同伴關系,與成人的關系,自我意識的基本特點,1.自我意識的飛躍期:,第一次,13歲,以“,我”,來標志自己的 重要特點;,青春期,是第二次飛躍,2
2、.自我意識高漲的表現:,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校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于內省。另一個主要表現是其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一方面,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別人似乎總是用尖刻挑剔的態度對待他們,青年早期自我意識的特點體現在許多方面,祝蓓里(,1986,),將其總結為以下六點:,第一,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的發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要求獨立的愿望日趨強,第二,自我意識成分的分化。,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個部分,3.青年早,期,自我意識的特點:,第三,強烈地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青少年十分關
3、心自己個性特點方面的優缺點,在對人、對己進行評價時,也將個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第四,自我評價的成熟。,青少年能獨立地評價自己的內心品質,評價行為的動機與效果的一致性情況等,其自我評價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主客觀的辯證統一。,第五,有較強的自尊心。,青少年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贊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第六,道德意識的高度發展。,自我概念,1.自我概念的定義:,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個人對自身的,連續性,、,同一性,的認識,這個認識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成分:,認識成分,對自己品質和特質的了解和認識;,情感成分,對自身品質的評價及與此相關聯的自尊體驗;,品行成分
4、,從上述兩個成分派生出的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態度。,2.,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早期個體的自我概念的差異:,(,1,),自我概念更加抽象,。皮亞杰的理論認為,個體在,11,或,12,歲的時候,從具體運算思維向形式運算思維轉變。進入青春期的個體已經不再用很具體的詞語(如“我喜歡食物”)描述他們的特征,而是更經常用概括性的詞語來描述(如“我是一個真正的人”)。到了青年早期,個體的自我概念則更抽象,不僅關注人格特點,同時也關注重要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及信念(如“我是一個偽自由主義者”)。,(,2,),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組織性,(,Harter,,,1990,;,Harter,,,et al,1997,)
5、。青少年期的個體在進行自我描述時,不僅僅像早期兒童一樣列出自我各方面的特點,而且將自我知覺包括那些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方面整合成更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的統一體。,(,3),自我概念的結構更加分化,。青少年不再像兒童期個體那樣概括地使用某些特質描述自己,而是認識到了自我在不同的情景下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青少年會區分自己父母、朋友同伴以及戀人等不同交往對象來對自我進行描述,而且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不同社會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Santrock,2001)。,3.,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主要因素,第一是,生理因素,,主要是身體外觀形態上的特點,這種特點可以影響到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積極程度或消極程度;,
6、第二是,認識水平,,具有較高認知水平及成熟的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思維特點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更適當、更穩定的自我概念;,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念傾向,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其影響是同方向的;,第四是,成功及失敗經驗的積累,,這也是影響自我概念性質的一個因,素。,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與個體認識能力發展相關的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是一種包含社會行為準則的知識和主觀經驗的復雜的心理和行為。具體指個體對,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評價,,它是自我調節機制的主要成分,。自我評價的能力只有在青年早期才開始成熟。,青少年在自我評價的發展上表現出個體差異。大部分青少年能夠進行適當的自我評價,但相對而言,
7、青少年易出現自我,評價偏高的傾向,(Leadbeater,et al,1999),因而導致他們行為表現上的,自負,,常常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得到改善,自我評價與其實際表現會日趨一致。,自我同一性,1.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整合與適應之感,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為了獲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覺的許多不同方面,使其成為一致的自我感。,2.男性和女性的同一性形成過程在大多數方面沒有區別。但女性在人際關系領域的發展較為突出。女性
8、定義和描述自己的時候更傾向于考慮,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而男性則更多地依靠,競爭和能力,給自己定位。,瑪西亞(,Marcia,,,1993,),根據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對個體同一性的發展狀態進行了評定,分別把個體歸入了同一性的四種狀態,即個體解決同一性危機的方式:,同一性擴散,(,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封閉,(,foreclosure,)、,同一性延緩,(,moratorium,)和,同一性完成,(,achievement,)。同一性擴散是指個體既沒有探索(即個體還沒有探求有意義的選擇),也沒有自我投入。同一性早期封閉是指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沒有進行探索。他們的人生選擇
9、常常由權威性的父母作出,沒有經歷自我探索。同一性延緩是指青少年正處于同一性危機之中,但是成人或社會沒有給予他們責任或義務,或者對他們的責任只是進行了模糊的定義。同一性完成是指青少年已進行了探索,并且也進行了積極投入。,3.,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過程的影響因素,(,1,)認知發展水平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那些對形式運算思維掌握牢固并且以復雜和抽象的方式思考的青少年比那些認知不那么成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提出和解決同一性問題;,(,2,)與父母關系的遠近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3,)和同伴群體的相處以及友誼的建立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4,)學
10、校、社會以及更廣泛的文化背景同樣會對同一性的建立以及發展產生影響。,情緒特點,青少年的情緒表現充分體現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隨著青少年心理能力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擴大,其情緒的感受和表現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單一了,但還遠不如成人的情緒體驗那么穩定,表現出明確的兩面性。,(一)情緒表現的兩極性,1,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共存,青少年的情緒表現有時是強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風暴雨”一詞來形容這時期個體情緒強烈的特點。同樣一個刺激,在他們那里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強度相對大得多,甚至達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青少年的情緒表現也不是一味的強烈,有時也表現出溫和、細膩的特點。與幼年和童年期的兒童
11、相比,青少年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并能適當控制某些消極情緒,或對某種情緒予以文飾,以相對緩和的形式表現。,2,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情緒的可變性是指情緒體驗不夠穩定,常從一種情緒轉為另一種情緒的特點。情緒的這種特點一般是由于情緒體驗不夠深刻而造成的,青少年盡管在表面上情緒表現的強度很大,但體驗的深度并不與此成正比,一種情緒容易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情緒的固執性是指情緒體驗上的一種頑固性。由于青少年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執性的特點,因而帶來了情緒上的固執性。例如,一些青少年會因為幾次挫折便完全陷入一種無助和抑郁的情緒之中,很長時間不能擺脫。,3,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情緒的內向性是指情
12、緒表現形式上的一種,隱蔽性,。青少年在情緒表現上已逐漸失去了那種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在某些場合,他們可將,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隱藏于心中而不予表現。,情緒的表現性是指在情緒表露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帶上了,表演的痕跡,。青少年在團體中有時為了從眾或其他一些想法,會給情緒加上一層表演的色彩,即在情緒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時那種自然性,帶有,造作痕跡,。,(二)心境的變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個體要達到身心和諧,就必須完成心理整合過程。心理整合過程至少包括以下兩個環節:,第一,,持續性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個體能意識到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我發展變化而來的,自己的現在和將來的一切都是在過去的基礎上
13、發展起來的。,第二,,統一性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個體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各方面統一、協調的整體。,青少年隨其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續性環節和統一性環節都出現了暫時的混亂,結果導致了他們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出現一些消極心境。,1煩惱突然增多,(1)不知道應該以何種姿態出現于公眾面前。,(2)與父母的關系出現裂痕。,(3)不知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之中應有的地位。,2孤獨,從青春期開始的“心理上的斷乳”,盡管他們在主觀上有獨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實際上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青少年的內心沖突及在現實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較多,對許多問題還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決,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
14、人,擔心有損獨立人格,因此產生一種孤獨的心境。另外,此時青少年產生了對親密感的需求,但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當陷入孤獨的時候,難以自拔。,3,壓抑,壓抑也是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壓抑是當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許多需求不能滿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是因為愿望本身不切實際;有時是由于社會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有時是由于自身經驗不足而導致失敗。因而,青少年的自尊心易受到打擊,但又有爭強好勝的沖動,在這種矛盾的情形下,他們常常處于壓抑的心境。,(三)反抗心理,
15、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這種特征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1,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是導致青少年反抗心理出現的第一個原因。,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是導致青少年反抗性出現的第 二個原因。,獨立意識是青少年產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個原因。,2,反抗心理的表現,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大約存在兩個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出現于,2,4,歲,幾乎與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重疊。這時期兒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體方面的,即反對父母對他們身體活動的約束。,第二個反抗期則出現于青春期。這時的反抗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內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
16、獨立的人格。,青少年在,哪些,具體情況下易出現反抗行為:,第一,獨立意識受到阻礙。青少年內心的獨立要求很強烈,但父母沒有這種思想準備或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情況,仍以過去那種十分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導致反抗行為。,第二,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妨礙。例如,父母不聽取青少年的意見,將他們一味地置于支配、從屬的地位。,第三,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也將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第四,當成人強迫青少年接受某種觀點時,后者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青少年的反抗方式:,(,1,),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有相當一部分青春期的少年是以一種“暴風式”的方式對抗某些外在力量的。,(,2,),漠不關心、冷淡相對,。青少年的另一種反抗不表現在外顯行為上,只存在于內隱的意識中。這種情況常出現于性格內向的青少年身上。,(,3,),反抗的遷移性,。青少年反抗行為的遷移性是指,當某個人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們的反感時,就傾向于將這種反感及排斥遷移到這個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定。,道德發展,(一)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科爾伯格(Kohlberg,1972,1976,1984)繼皮亞杰之后,從認知發展角度提出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