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新型工業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七講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新型工業化(4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七章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與新型工業化,第一節 民族地區工業發展歷程,第二節 民族地區新型工業化,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用來實現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一個必要手段;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整個社會全面迅速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乃至經濟現代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我國民族地區來說,工業化是實現經濟趕超和經濟發展的最好方式和途徑。,50,多年來,各級政府在這些地區大力推行工業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傳統工業化道路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產生了一些矛盾,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工業化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
2、化之路。,第一節 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歷程,就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工業化是一個工業發展的具體過程。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單一到較完整的歷程。,1.20,世紀,50,60,年代的重化工業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改變當時極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和加強國防力量,,1949,年至,1957,年,國家有計劃地把工業企業由沿海地區遷到接近原料、燃料的產區和產品消費地區,民族地區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例如,,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的五年計劃若干原則性意見,中提出,除國家選定建設的重要工礦企業外,在少數民族的中心區域人口集中地區,建立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與發展
3、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工業。,這一時期民族地區工業發展的成就:一是建成了部分工業基地,如建設了蘭州為中心的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屬工業基地、青海鹽化工業基地、寧夏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和黃河上游青銅峽、劉家峽水電基地。在建設工業基地過程中,國家也開始了民族地區的資源勘探和開采工作,如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油氣資源勘探和開采,使民族地區(如新疆)的石油工業和有色金屬采礦業得到發展。二是新建了部分企業,如在成都新建了航空、無縫鋼管、量具刃具等企業。三是國家投資修建成了成渝、寶成、天蘭、蘭新等鐵路,重點加強了西部地區的地質普查與勘探。四是在重化工業建設同時相應發展了輕工業,使民族地區出現了以重工業骨干企業為中心的
4、幾個工業點,為各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2.20,世紀,60,7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1964,年下半年,中央基于戰略考慮,決定對我國生產力布局實行重大戰略轉移,開展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當時把全國劃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同時,各省又都劃分了自己的一、二、三線。大小三線建設,是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濟建設的中心環節和首要任務,其投資之集中、地域之廣大、持續時間之長,都為新中國建設史上所罕見。由于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貴州、四川、湖南等省的民族地區,被劃為大小三線地區,因而那里的工業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把沿海和內地的一批大型工業企業搬遷到三
5、線地區,同時在調整全國工業布局中,又安排了一批新的重點建設項目。遷進和新建的這些工業企業,使這些民族地區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工業基地,工業門類增多,工業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力布局有了明顯改善,為建立較為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奠定了基礎,需要指出的是,“三線”建設突出戰備,以軍工和軍工配套企業等重工業企業為中心,工廠布點片面強調“散、山、洞”,形成了以中央企業、大企業、軍工企業為主的工業格局,導致民族地區工業結構失調,效益不高,對當地民眾生活的改善作用不大。,3.,改革開放后的全面發展時期,第一階段(,1979,1999,年):民族地區工業被忽視和滯后發展階段?!捌呶濉睍r期,國家把重點投向東部沿
6、海地區經濟建設,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其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及短缺經濟下的發展機遇等,率先進入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八五”(,1991,1995,)期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位處內地和沿邊的民族地區也加快了工業發展步伐,地方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其中云南、廣西等省區的工業經濟增長迅速。但與全國比較,工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還比較低,并且有下降趨勢;工業產值增長速度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78,1995,年民族自治地方與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較,項目,1978,1985,1990,1995,1979-95 1986-95,平均年增長速度,(%),全
7、國工農業總產值,(,億元,),5354.5,12222.9,28878.7,103778,/,/,農業總產值,(,億元,),1117.5,2506.4,4954.3,11884.6,3.48,4.23,工業總產值,(,億元,),4237,9716.5,23924.4,91893.8,15.02,17.77,民族地區工農業總產值,(,億元,),367.7,1208.3,2272.8,6245,10.1,11.9,農業總產值,(,億元,),155.6,436.5,977.8,2243.1,6.1,6.1,工業總產值,(,億元,),212.1,771.7,1295.1,4001.9,12.9,15.
8、7,民族地區工業占全國比重,(%),5,7.9,5.4,4.4,/,/,“九五”(,1996,2000,)時期開始,國家把加快發展中西部經濟提到重要日程,并采取了相應的傾斜性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速度加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6,年民族地區工業總產值,3910.5,億元,占地區工農業總產值的,57.0%,,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9%,。到,2000,年,民族地區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7.8%,,占全國第二產業總產值的,6.2%,。這一時期,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全國平均水平。,1996,2000,年,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平均速度為,9.0%,,比全國平均增速高,0.7,
9、個百分點;民族地區第二產業平均年增速為,11.0%,,高于全國,9.8%,的平均增速。,第二階段(,2000,2002,年),西部大開發為民族地區工業發展迎來新生階段。,1999,年,為了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中央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1,月,16,日,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成立;,3,月,8,日,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九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宣布,,2000,年西部大開發要邁出實質性步伐,國家將在西部地區新開工,10,大項目,加快,78,個在建項目進度,做好,5,大項目的前期工作,標志著西部大開發拉開了序幕。西部大開發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自治區、陜
10、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從地理位置和居民分布看,這些地區基本上是少數民族集中地區,民族自治地方也主要集中于此,因此,這一時期,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迎來了新時期。,在此期間,國家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項目安排、人員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西部大開發有著一個良好的基礎條件,民族地區工業發展也具備了更加優越的條件。據報道,,2000,年至,2007,年,中央對西部地區的各類財政轉移支付累計近,15000,億元,國債、預算內建設資金和部門建設資金累計安排西部地區,7300,多億元,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
11、發展。,一是交通、水利、電網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為民族地區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2007,年,國家累計安排西部地區新開工重點工程,92,項,投資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并開始發揮效益。西部地區累計新增公路通車里程,65,萬公里,鐵路營運里程,6600,多公里,電力裝機,11300,萬千瓦,民航機場,26,個。,二是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形成了若干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條立足資源優勢,切合本地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工業發展道路。,西部大開發期間形成的民族地區工業基地,生產或產
12、業基地,所在地區,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新疆、陜甘寧、川渝,水電基地,黃河上游、長江上游,煤電基地,陜北、蒙西、寧夏和云貴,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西安、成都、重慶,第三階段(,2002,年后至今),新型工業化和科學發展的新階段。,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經濟發展之路。”,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結合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條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同于別國已經走過或正在走的
13、工業化之路,也不同于我國過去曾經走過的傳統工業化之路,它明確了現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是實現“三個轉變”: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推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產業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協同帶動轉變;在要素投入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將調整優化結構提到發展戰略高度,并對調整的重點提出了要求。,在新型工業化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下,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面臨著轉型和新生。一方面,民族地區繼續抓住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的機遇,緊抓工業發展;另一方面,又要
14、堅持科學發展,避免東部或其他國家已經出現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中的問題,走新型工業化之路。這對民族地區的各級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民族地區的工業正按照黨和中央的要求,科學有序地向前發展著,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桌面,鄂爾多斯、香港經濟大比拼,_,網易新聞,.,htm,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連輯近日表示,,2009,年鄂爾多斯的人均,GDP,將超過香港。,而就在,2009,年,8,月,據新華網內蒙古頻道報道稱鄂爾多斯人均,GDP,將會在,5,年內超越香港。僅僅幾個月過后,,5,年的期限也被省略。事實上,在巨大的資源儲備“羊煤土氣”和
15、采礦等重工業的支撐下,依靠央企的大規模投資,鄂爾多斯不斷在數據上刷新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極限。然而要真正超越香港,鄂爾多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下數據均來源于鄂爾多斯市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官方網),鄂爾多斯:,GDP,達,1603,億元,增速,22.9%,2008,年,GDP,總量,1603,億元,同比增長,22.9%,,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9%,)。據媒體報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12,月,5,日在第八屆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中表示,內蒙古已經連續七年成為中國,GDP,增速最快的省份,而鄂爾多斯正是內蒙古增速最快的城市。,香港:,GDP,總量達,1.4,萬億元人民幣,2008,年,GDP,
16、為,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香港的,GDP,總量排名世界第,41,位。一直以來香港都是自由經濟的典范,由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起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曾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鄂爾多斯:人均,GDP,約,10,萬余元,超全國,5,倍,按常住人口,159.13,萬人計算,,2008,年人均,GDP,達,10,萬余元,同比增長,19.9%,。超過全國,2008,年人均,GDP 2.3,萬元近,5,倍。,香港:人均,GDP,約,20.9,萬人民幣。香港總人口,680,萬,,2008,年人均,GDP,為,3.0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9,萬。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香港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27,位。,鄂爾多斯:“羊煤土氣”為支柱,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對,GDP,的貢獻率最高,為,65.7%,。第三產業(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為,32.1%,。而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2.2%,。鄂爾多斯的支柱產業俗稱“羊煤土氣”:羊:羊絨制品產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煤:鄂爾多斯煤炭探明儲量,1496,億噸,約占全國的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