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Bobath療法專題知識(4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康復中心,:,胡付壘,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頁,Bobath,療法,概述,治療標準,慣用治療技術,臨床應用,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頁,一、概述,Bobath,技術是英國治療師,Bobath,夫婦共同創建。,治療對象,:,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所引發運動功效障礙
2、,如,:,偏癱、腦癱等。,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頁,1,、治療原理,強調全部腦卒中患者偏癱側肢體都含有重獲正常運動模式和實用功效潛力,所以重新取得偏癱側肢體和軀干,正常運動模式,是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目標。,宗旨,:,使腦卒中患者重獲正常運動模式。,論點:,使肌張力正?;?,抑制異常原始反射,。,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頁,2,、,訓練方法,經過,關鍵點控制、反射性抑制模式、良肢位擺放,等抑制患者肢體痙攣,痙攣緩解之后。經過,反射、體位平衡,誘發其平衡反應,再讓患者進行主動、小范圍、,不引發聯合反應和異常運動模式關節運動,,進行各種運動控制訓練,逐步過渡到日常生活動作訓練。,Bobat
3、h療法專題知識,第5頁,二、治療標準,1,、強調患者學習運動感覺,2,、強調患者學習基本姿勢與基本運動模式,3,、按照運動發育次序制訂運動計劃,4,、將患者作為整體進行治療,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6頁,三、慣用治療技術,反射性抑制模式,關鍵點控制,良肢位擺放,促進正常姿勢反應,推,-,拉技巧,拍打,肢體置放和控制,輔助器具,患側肢體負重,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7頁,偏癱患者常見痙攣模式,頭:頭向患側,面向健側,肩胛帶:后撤下沉,肩關節:內收 內旋,肘關節:屈曲,前臂 旋前,腕關節 掌屈 尺偏,拇指 內收屈曲,手指 屈曲,軀干:向患側側屈并向后方旋轉,骨盆:上抬并向后方旋轉,髖關節:
4、伸展,外展外旋,膝關節:伸展或過伸展,踝關節:跖屈、內翻,足趾:屈曲、內收,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8頁,劃圈步態原因提醒:結合偏癱患者常見痙攣模式考慮,原因:因為經典下肢伸肌痙攣,模式引發。,常有患下肢外展外旋、膝關節不能完全放松、足下垂,下肢邁步相屈髖屈膝不充分,踝關跖屈、內翻使患側下肢相對過長,為了防止足部拖地造成邁步時提髖,形成劃圈步態,,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9頁,(,一,),反射性抑制模式,反射性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RIP,)是專門針對中樞神經損傷后異常運動姿勢反射而設計。幾乎與偏癱患者痙攣模式完全相反。,Bobath療法專
5、題知識,第10頁,1.,軀干,RIP,原因:痙攣,+,感覺喪失 造成患側軀干短縮,RIP,:充分牽拉患側軀干,方法:健臥,治療在患者身后,一手扶肩,一手扶髖,向相反方向做充分牽拉,并在最大牽拉范圍內停留數秒。,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1頁,2.,上肢,RIP,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伸指,拇指外展。,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2頁,3.,下肢,RIP,下肢:輕度屈髖、屈膝,下肢內收、內旋、踝背屈,伸趾。,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3頁,4.,肩部,RIP,肩部充分向前、向上伸展,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4頁,5.,手,RIP,伸腕,伸指,拇指外展,并處于負重
6、位。,Bobath,握手:十指交叉握手,雙手掌心相對,患側拇指在上。,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5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6頁,應用,RIP,時注意事項,不可使用暴力,遲緩進行,重復牽拉,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7頁,利用反射機制抑制異常肌張力,1.,非對稱型擔心性頸反射,ATNR,是因為頸部肌肉和關節本體感受器受刺激而引發影響人肌張力及肢體姿勢。,頸部扭轉 面向側上肢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對側屈肌張力,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8頁,2,、對稱性擔心性頸反射,STNR,因為頸部肌肉受到牽拉所引發本體感受性反射,頸屈曲,上肢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伸肌張力增高,頸伸展,上肢伸肌張
7、力增高,下肢伸肌張力增高,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19頁,3.,擔心性迷路反射,由頭在空間位置改變而觸發,仰臥位,-,全身伸肌張力增高,俯臥位,-,全身屈肌張力增高,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0頁,4.,陽性支持反射,是腳掌或趾時皮膚外感受器,(,壓覺)及腳趾受壓后足部骨骼肌受到牽拉,本體感受器受到刺激時機體產生反應,即突然壓迫足底刺激引發肢體全部伸?。ㄇ。┦湛s,以穩定各個關節便于負重。,特征:下肢伸肌張力增高,踝關節跖屈,可引發膝反張。,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1頁,5.,交互性伸肌反射,患者仰臥,頭中立,雙下肢伸展,刺激一側足底,對側下肢先屈曲后伸展。,應用:患者偏癱側下肢
8、痙攣嚴重時可刺激健側足底使患肢屈曲來緩解痙攣。,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2頁,(二,),關鍵點控制,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3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4頁,中心關鍵點,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5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6頁,遠端控制點,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7頁,(三)良肢位擺放,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8頁,仰臥位,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29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0頁,健側臥位,患側上肢盡可能向前伸展,肘伸展,胸前墊一枕頭,患側下肢自然半屈曲于枕頭上,軀干后側放置枕頭以維持側臥位,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1頁,患側臥
9、位,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2頁,患側臥位優點,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3頁,(四)促進正常姿勢反應,1.,翻正反應 是為了維持投在空間正常位置,頭和軀干共同為了保持這種位置關系而出現自主反應。多用于腦癱患者治療。,2.,平衡反應 當人體突然收到外界刺激而致重心位置改變時,軀干出現下意識,自發運動以恢復原有安定狀態一個反應。,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4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5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6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7頁,(五)推,-,拉技巧,當屈肌擔心占優勢時,能夠使用推技術緩解肢體屈肌張力,加強伸肌控制能力。,1.,壓迫性輕推,2.
10、,輕微牽拉,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8頁,(六)拍打,輔助治療伎倆,加強肢體控制能力,(七)肢體置放和控制,1.,定位置放訓練,定位放置是指將肢體放置在一定關節活動范圍內。,2.,控住訓練,(八)輔助器具,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39頁,(九)患側肢體負重,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0頁,患側下肢負重訓練,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1頁,偏癱患者訓練目標和計劃,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2頁,臨床應用方法,普通偏癱康復訓練宗旨是:仰臥位,-,側臥位,-,坐位平衡,-,膝立位,-,跪行,-,站立,-,立位平衡,-,行走。其中大多數患者能夠直接跨越,膝立位和跪行,由坐位直接到
11、站立位。但對于軀干肌和臀肌力量較差患者,仍需訓練手膝跪位和雙膝立位訓練。,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3頁,早期訓練方法,1.,輪椅上坐姿訓練和坐姿調整。,2.,體位擺放。,3.,翻身訓練。,4.,無劃圈步態訓練。,髖伸展位時膝屈曲訓練。,骨盆前傾訓練,髖內收外展訓練,5.,坐位平衡訓練,身體重心左右,前后移動訓練?;紓壬现撝赜柧?,輪椅到床轉移訓練。,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4頁,痙攣期訓練方法,1.,坐位和準備做起訓練,骨盆控制盒軀干旋轉訓練,髖內收、骨盆旋前訓練,坐位提腿訓練,坐位屈膝訓練,2.,站起和坐下訓練,站起不一樣高度訓練,坐下與站起動作次序相反,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5頁,3.,站起和行走訓練,(1),患側下肢負重訓練,(2),患側下肢邁步訓練:膝關節屈曲訓練、,髖膝屈曲動作訓練、髖內收膝屈曲動作訓練、邁步前訓練、邁低步訓練、足跟著地訓練。,(3),手膝跪位和雙膝跪位訓練,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6頁,恢復期康復訓練,1.髖關節膝關節控制訓練。,2.踝關節控制能力訓練。,3.步行訓練以及步態矯正訓練。,4.上下樓梯訓練。,5.矯形器應用。,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7頁,復習題,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8頁,Bobath療法專題知識,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