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轉化與知識創新過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04-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轉化與知識創新過程(5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四講,,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轉化,與知識創新過程,1,,1.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2,,智能與(顯性)知識,Intellectual,,人的智力的創造能力;,,人的智力和智慧;,,強調人的智力的隱性局部;,,強調知識創新。,Knowledge,,人的智能的創造結果;,,知識產品;,,強調人的智力的顯性局部;,,強調知識管理。,,對個體和群體來說,智能與知識都是密不可分的,但他們又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3,,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企業擁有異質的而不是同質資源,是產生差異的根源和基礎,資源的異
2、質主要來源于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當代企業管理,只有通過知識管理才能有效實現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目標,。,4,,核心競爭力的組成,最有才智的人才,管理和執行能力,組合獨特,,的資源,差異化,,的創新思維,強勢聲譽和品牌,5,,隱性知識與競爭優勢,隱性知識之所以難以模仿是由于它很難編碼,(codified),,,由于它不能編碼,所以通過市場機制的媒介它無法被拆分出來銷售,;,,企業通過復雜的隱性知識組成有價值的無形資源。,6,,根據表現方式劃分知識,顯性知識(explicit):通過文字記錄和傳播的知識,顯性知識則能夠以語言、視覺、模型以及其它表述方式加以組織,并
3、能夠與他人交流。,,隱性知識(tacit):難以文字記錄和傳播的知識,個人固有的、個性化的、難以與他人交流。,7,,2.隱性知識,8,,企業內的知識地圖,團隊組合;,,人才選拔;,,針對性培訓;,,隱性知識挖掘。,9,,個體隱性知識與集體隱性知識,個體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相對主觀,依附在人的大腦中,非結構化,難以傳播,對解決現實問題和突發性問題具有很重要的價值。,,集體隱性知識:機構成員長期以來所共同經歷的生產過程、事件、心理和認知體驗構成了集體隱性知識的基礎,長期形成的約定俗成的運作方式是以一種不言自明的形式存在。,10,,集體隱性知識,(1),關系密切的人們在共同面對一個記憶系統時,在記憶共
4、同經歷中扮演不同角色,了解事情開展線索和細節的人們在尋求遺失的細節時相互依賴和補充。 Weick & Roberts,(1993:358)。,11,,集體隱性知識,(2),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成員們進行快速協調和調整以精確地完成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任務的工作并不僅存在在個人頭腦中,而是每個人只占有其中的一局部。,,為了面對無法預測的環境,每個人對工作的解釋是根據他人如何完成工作來確定的。,12,,集體隱性知識,(3),每一個人可以局部地換取集體知識,當個人學習某一特定的技能,或一個群體和團隊彼此交流時,集體隱性知識逐漸積累。,,當存儲的隱性知識開始老化 (knowle
5、dge ossification)時,隱性知識對業績的優化效應開始遞減。,13,,體育比賽中的隱性知識,1.,通過訓練,群體隱性知識逐漸形成;,,2.群體隱性知識形成球隊的競爭優勢;,,3.競爭對手也在學習和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4.球隊的群體隱性知識價值開始下降;,,5.球隊的群體隱性知識老化,給球隊帶來副效應;,,6.選擇新的教練,帶來新的思想,戰略和方法;,,7.引進新球員,打破原有隱性知識的均衡,使其形成新的群體隱性知識。,14,,教練的作用,群體隱性知識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時,教練作用大;,,在球隊隱性知識形成后,教練的作用降低;,,當球隊已經形成共享經驗時,換教練可能會對球隊的變化
6、和開展帶來好處。,15,,球員的作用,將高素質的球員整合在一起產生協同作用;,,素質較低的球員在團隊中改善業績;,,團隊的團結和凝聚力(Cohesion)對在一段時間里快速形成隱性知識很有幫助;,,知識老化的過程主要表達在團隊成員對外部環境的看法相同,這對應對外部變化不利。,16,,3.野中郁次郎,,知識轉化與創造模型(1),模型,,知識轉化的四種方式,17,,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顯形知識 群化,,外化,,融合,,內化 螺旋式增長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的四種方式,(SECI,模型,),,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的四種方式,(SECI模型),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
7、群化,融合,內,,化,外,,化,螺旋式增長,18,,群化,,隱性知識只有通過共享的經驗才能獲得:在一個環境中共同生活和工作,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交往獲得知識:,,師傅帶徒弟、導師帶學生;,,非正式的社會活動和交往(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共同的想法);,,隱性知識的創立會超越組織的邊界(興趣愛好者等)。,19,,外化,,,外化的知識具有透明度,可以共享。,,建立對話機制 。,,文檔化管理:,,,新產品開發概念的形成;,,質量控制圈。,20,,融 合,,,顯性知識來自組織內和組織外;將個體的顯性知識融合到一個更復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中,與信息管理接近。,,搜集與整合;,,綜合和處理;,,傳
8、播和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輔助作用。,21,,內 化,,把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Learning by doing,個人體驗、模擬和試驗;,,在共享的認知地圖和技術秘訣中,知識內化為每個人的隱性知識,就會成為非常珍貴的資產;,,個人層面隱性知識的積累再通過群化與他人共享,會成為知識創造的新螺旋。,22,,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群化,,認同型知識,內化,,運作型知識,融合,,系統化知識,外化,,概念型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23,,知識創新的四種方式,,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群 化,外 化,融合,內化,24,,知識創新和轉化過程,,——知識
9、管理:創新和學習,群化,內化,,,融合,,外化,,對話交流,信息管理知識整合,學習型組織與干中學,企業文化與鼓勵,25,,4.野中郁次郎,,知識轉化與創造模型(2),,知識,創造和應用的模型,26,,I,I,G,I,I,I,I,I,I,O,G,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O,G,G,G,G,知識,創造和應用的模型,Learning and acquiring new,tacit knowledge in practice,Systemizing and applying explicit knowl
10、edge and information,1.,walking around,,inside the company,,2. walking around,,outside the company,,3. accumulating tacit,,,knowledge,,4. transferring of,,tacit knowledge,5.,articulating tacit,,knowledge,,6. translating tacit,,knowledge,7.,gathering and,,integrating explicit,,knowledge,,8. transferr
11、ing and,,diffusing explicit,,knowledge,,9. editing explicit,,knowledge,10.,embodying of explicit,,knowledge through action and practice,,11. Us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Ta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Tacit knowledge,Sharing and,creating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direct expe
12、rience,Articulating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dialogue and reflection,?,Nonaka, Takeuchi,,,Konno, Toyama,27,,I,I,G,I,I,I,I,I,I,O,G,I,群化,外化,融合,內化,O,G,G,G,G,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Nonaka, Takeuchi,,,Konno, Toyama,信息查詢,數據搜集,討論溝通,協作,知識,創造和應用的模型,28,,I,I,G,I,I,I,I,I,I,O,G,I,群化,外化,融合,內化,O,G,G,G,G,3. Learning
13、 and acquiring new tacit knowledge in practice,4. Systemizing and applying explicit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1. Sharing and creating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direct experience,2. Articulating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dialogue and reflection,?,Nonaka, Takeuchi,,,Konno, Toyama,知識
14、轉化中的“場〞,場,29,,5.野中郁次郎,,知識轉化與創造模型(3),,知識的個性化與社會化,30,,知識的個性化與社會化,從隱性到隱性:從個人那里獲得技能和秘密;,,從隱性到顯性:把隱性知識編成手冊和指南;,,從顯性到顯性:將概念歸納到一個知識系統中;,,從顯性到隱性:通過學習知識強化技能,邊干邊學。,31,,社會交流是知識創新的基礎,個人與他人的交流是創新的根本條件;,,社會文化對創新過程有深刻的影響。,32,,組織的知識管理,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知識創新,知 識 積 累,知識 庫,學習 型企 業,,對 話,文化鼓勵,,平 臺,干中學,信息管理,33,,組織的知識轉移
15、,個體顯性知識,集體顯性知識,個人隱性知識,集體隱性知識,知識庫,學習型企業,知識創新,知識積累,螺旋式增長,34,,隱性與顯性知識轉化的技術支持,,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群件和專家定位系統,,聯機論壇和新聞組,檢索系統,分類與編目,,,導航,門戶,元數據,在線培訓,,,可視化演示,,Intranet,,Internet,35,,知識螺旋,,,交互性:個人與環境、組織內和組織間;,,動態性:經過知識轉化過程后持續上升;,,持續性:個人與組織的學習永遠不會終結。,。,36,,6.野中郁次郎,,知識轉化與創造模型(4),,知識學習與創造的 “場〞及知識創新過程,37,,A.
16、如何理解“場〞 場的多層次與多元性,,1.創造知識的空間和時間:現實或虛擬;,,2.知識共享、創造和使用的環境:文化與技術,內部與外部,人文/價值觀與科學/管理,組織與制度……;,,3.交互作用:動態的人與人的交流、人與同行的交流、人與社會的交流;,,4.場的開放性:人們來來往往,帶來新的理念和思想,但場的氣氛和文化會持續。,38,,什么樣的場適合知識創造?,I,I,G,I,I,I,I,I,I,O,G,I,創造性的場,對話的場,系統的場,練習的場,O,G,G,G,G,個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面對面,虛擬,組織,39,,知識創造過程,自我超越,;,,宏觀與微觀的互動;,,自我與環境的互動。,,
17、40,,創造性的場,,,面對面交流:共享經驗、感覺、情感和認知;,,個人能超越自我和他人的邊界,建立關愛、信任和相互支持的關系。,41,,對話的場,,集體面對面對話:,,,個人的隱性知識通過對話傳達給參與者;,,個人的認知模式和技能在對話中形成概念;,,概念被參與者接受,形成為自我反思;,,對話的場要精心設計,不同的知識和能力組合很重要。,,,42,,系統的場,,,融合已有的顯性知識。,,集體或虛擬的場輔助交互活動:,,社區;,,互聯網;,,內部網;,,數據庫;,,群件;,,BBS。,43,,練習的場,,,內化的環境。,,通過實踐和行動實現超越和反省。,,,,44,,場的多階梯,個人,團隊,部
18、門,組織,同行,社會,45,,場的多元化,知識愿景,知識戰略,文化,組織結構,制度設計,評估與鼓勵,場的理解,46,,正面的“場〞,,互惠和信任的環境與文化;,,知識特性-知識共享并不會失去知識;,,知識創新是在人際交流中實現的;,,對知識奉獻的尊重和鼓勵。,B.創新活動的影響因素,47,,負面的“場〞——,,隱性知識轉化的障礙,知識壟斷;,,缺乏信用體系;,,缺乏信任;,,缺乏共享的文化與氣氛;,,缺乏鼓勵機制;,,對喪失競爭力的擔憂。,48,,影響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不鼓勵參與或限制性參與;,,地位和職能的不平等(醫生和護士);,,距離差異;,,不同專業和群體表述隱性知識的偏好不同(藝術家
19、和科學家)。,49,,如何沖破知識共享的障礙,組織,,互惠和信任的環境與文化;,,對知識奉獻的尊重和鼓勵;,,自上而下的知識管理系統建設。,,個人,,知識屬性-知識共享并不會失去知識;,,知識創新是在人際交流中實現的;,,個人的聲譽直接與知識奉獻相關。,50,,催,,化,,劑,質量和能量,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轉化,知識對話的平臺,,自我超越的空間,,組織學習,程序化知識,,對話過程轉化,,知識轉化中的“場〞,知識的創造過程,輸入,輸出,51,,群體知識創造的啟動條件,,組織的開展目標;,,個人和部門的自主權;,,波動和創造性混亂;,,必要的信息冗余;,,必要的多樣性。,52,,企業通過設立目
20、標凝聚隱性知識,設置目標為的是使不同的創新努力形成合力。,,目標應該簡捷、抽象、具有想象力,共同的美學和功能屬性。,,百年長虹,,Contemporary luxury(Ford),,Tall boy (Honda),,需要隱性知識理解目標的內容。,53,,C.創新過程,發散過程:形成想法-查詢與選擇-開發-測試;,,收斂過程:“試用-銷售與實施〞;,,反應過程:通過銷售和試用,提出意見再修訂。,54,,發散過程,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針對相同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將隱性和顯性知識奉獻出來,形成過程是通過交流來實現,形成“創造性摩擦〞;,,提出的選擇性越多,打破老框框的可能性越大;,,不同專業交流比相同
21、專業交流創新可能性大。,55,,交流與創新,處于不同位置的人帶來不同信息會帶來更大的創新時機;,,少數派意見更具創新性;,,頭腦風暴是發散式思維最有效的形成,出現在產品開發和工程設計階段。,56,,團隊創新與收斂過程,專業知識的交叉重疊:團隊的協調與共識取決于共享多少隱性知識:以往的開發經驗、對客戶的了解,對產品的體驗等;,,團隊的系統知識:社會化的隱性知識,傳播的越廣泛,越深入,越難模仿和帶走;,,團隊創新形成 “集體記憶〞 。,57,,管理者如何利用隱性知識鼓勵創新,利用隱性知識進行收斂式思維;,,利用群體隱性知識進行團隊創新;,,過于嚴格的表述偏好和對失敗的懲罰都可能抑制創新;,,有些隱性知識是無用的,有些會過時。,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