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的探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的探析(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的探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的探析摘要:摘要: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支配人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界關系的一種價值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根本要求,是解決當前嚴峻生態形勢的客觀需要,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我們應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科技人才,增強創新能力制定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建設生態綠色產業工程,推進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養殖業產業的發展開展生態文明教
2、育,增強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從而使得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關鍵詞關鍵詞:生態文明;和諧;科學發展觀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創造出了巨額的物質財富,同時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枯竭、酸雨肆虐、臭氧層破壞、生物種類減少等等。這些環境問題都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協調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今天,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當代世界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發展課題。黨的十七大報告1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
3、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鄙鷳B文明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創新。深入理解生態文明的科學性和重要性,并對其途徑進行探討,對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促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良性軌道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征一、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征 從詞義上講,“生態文明”由“生態”與“文明”兩個詞組成。“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 世紀中葉以來具有了現代意義,主要是指自然界諸系統之間的交錯復雜關系2?!拔拿鳌笔侨祟惛脑煳镔|世界和精神世界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一般地說,“生態文
4、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是人與自然交流融通的狀態3。它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科學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狀況,借以支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總和。因此,生態文明的涵義是十分豐富的,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去考察。從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上看,生態文明強調的是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發展。其中,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反映了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從人類文明的發展的歷程上看,生態文明是高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的新型文明形態4。
5、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從倫理道德上看,生態文明要求人對自然承擔道德義務。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原則,制定評判標準與道德約束。倡導人們在謀求物質利益時要力求節約,力戒浪費 旦有可能破壞生態時,即使有極大的現實利益也要約束自身的行為;從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上看,生態文明強調全社會、全人類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要求人們共同行動起來,自覺保護和建設人類的共同家園:地球村;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
6、上看,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選擇最適合生態安全、生態良性運行的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全球生態安全合作,經濟社會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對后代人的需求不構成危害,最終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5。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構想,其特征應該從倫理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結構四個方面來考慮6:第一,在倫理價值觀上,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共同發展放在首位,將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統一起來。第二,在生產方式上,樹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追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
7、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第三,在生活方式上,樹立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人類改造自然要以不損害自然生態的整體穩定和其他生物物種的生存為前提。要使綠色消費、文明消費成為人類生活的新目標,新時尚。第四,在社會結構上,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實現更為高度的民主,強調社會正義,并保障多樣性。表現為生態化將滲入到社會結構中,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加強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更加直接地參與政治活動等。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性及其重要性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性及其重要性1、生態文明建設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根本要求1、生態文明
8、建設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兩部分:其一是自在自然,其二為人化自然。首先,馬克思指出,人與自然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條件的。其次,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界相結合的粘合劑。再次,人類社會的財富不僅來源于勞動還來源于自然界。最后,人化自然當中,人類是主體,而自然屬于客體。馬克思的人化自然既強調人類的主體性,也強調人類與自然的統一性,正是這一統一性要求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對人與自然雙重關系的再認識,人既是自然的主體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類利用自然,但又必須尊重自然
9、,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此可見,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根本要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7。2、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當前嚴峻生態形勢的客觀需要2、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當前嚴峻生態形勢的客觀需要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直是我們國家十分注重的事,同時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態環境形勢仍十分嚴峻,一方治理多方破環,治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破環的速度,從總體上看破環的范圍還在擴大、程度還在加深。主要表現在: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為主的土地退化不斷擴大,耕地大量減少,人地矛盾愈加突出,江河湖泊泥沙淤積越
10、來越嚴重;以江河斷流、湖泊干涸、區域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和濕地破壞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平衡失調愈演愈烈;草地開墾不斷,森林、草地的生態功能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銳減,大量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海洋赤潮、自然生態破壞、海岸侵蝕和海水倒灌加劇,同時礦產資源的開發、交通工程建設所導致的生態破壞也呈加重和發展趨勢。這些嚴峻的現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沒有生態文明,人類自身就會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我們必須加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3、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3、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和諧社會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包括社會結構的和
11、諧、社會階層結構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指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人類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自然更好的為人類服務,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同時,科學的發展也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和諧社會要求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持續的物質資料,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次,生態文明建設能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由于生態環境的破環,一些地區自然資源更加短缺,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相互間的資源爭奪加劇,
12、摩擦與沖突增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們矛盾的協調和社會的安定。最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能加強人們對和諧這一理念的理解,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精神支持。三、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三、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胡錦濤強調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盎拘纬晒澕s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边@對解決我國資源和環境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建設生態文明是解決當前我國資源能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面臨
13、諸多 矛盾的戰略選擇。1、建設生態文明是解決當前我國資源能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 矛盾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壓力也極為沉重。首先就我國資源能源問題而言,我國 13 億人口,可耕土地占世界的 7%,但人均只有 1.43 畝,是世界人均量的 1/3;人均淡水量為世界人均量的 1/4;人均木材儲量是世界人均量的 1/8;人均石油儲量為世界人均儲量的 11%;天然氣為世界人均量的 4.5%8。其次是環境和生態保護問題。我國經濟增長快,生產經營方式粗放,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
14、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壓力日益嚴重。比如,我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遠遠高于環境承載能力,常規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任務十分繁重。又如,我國的主要流域和水系污染也相當嚴重,城市河段污染突出。全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62%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再比如,我國城市空氣質量處于較重的污染水平。近半數以上的城市超過國家空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較低,二次污染嚴重。有毒有害的有機物污染、電磁輻射污染、危險廢物污染等問題日漸突出。還有我國的水土流失,退化、沙化、鹽堿化面積不斷擴大。這些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
15、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9。因此,從當前和今后我國的發展趨勢看,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戰略任務。2、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2、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際上取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統一。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自然與生態的平衡和發展,必然有利于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遭到破壞,人與人的和諧乃至整
16、個社會的和諧必然遭到破壞。所以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是對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得出的認識成果。它與工業文明相比,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平等,即人與自然的平等、當代人相互之間的平等、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平等。所以,生態文明是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相統一、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相統一、社會公平與生態公平相統一的文明,是社會和諧和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因而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3、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
17、求。3、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茖W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首先,科學發展觀強調的“發展”,是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的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多贏的,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促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持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F階段最迫切的目標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
18、力,使我們的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也就是說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要保持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相互協調。第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本身是自然生態的組成要素,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是指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茖W發展觀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
19、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而生態文明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標志,是生態建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可見,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都是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互補、共同發展,使
20、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10。四、建設生態文明的途徑四、建設生態文明的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根本要求,是解決現今所面臨的嚴峻的生態問題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全面落實科學觀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力度11。1、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1、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 應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提高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傳統粗放型經濟向現代資源節約型經濟轉變,實
21、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盡量保全自然界的本來面貌,實現生態系統的平衡,有力地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2、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科技人才,增強創新能力2、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科技人才,增強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積極地探索、開發新能源。開發新能源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科技又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則要依靠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著力培養高科技人才,為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3、制定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執法力度3、制定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
22、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執法力度 應制定和完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規范的法律法規,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對于各行各業的生產部門,執法機構和執法人員要堅持依法行政,加大監督和懲罰力度,促使生產部門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科技水平,增強創新能力,從而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負起應有的職責。4、建設生態綠色產業工程,推進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養殖業產業的發展4、建設生態綠色產業工程,推進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養殖業產業的發展 首先,應積極探索和發展生態農業,按照生物鏈的規律組織農業生產,發展生態綠色產品,創建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同時,要發展生態林業,堅
23、持造林與開發相結合,推進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工程,合理開發和利用用材林,保護好天然林資源;第三,發展生態養殖業,合理利用土地、牧場、河流和湖泊資源,建設優質畜牧產品、魚類產品的養殖基地,實現生態養殖,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5、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5、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 應大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對全體公民進行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教育,制定和實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規范,通過進行媒體宣傳、舉辦生態保護講座和科普展覽,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讓生態文明的
24、觀念深入人心,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使公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從而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胡彪,楊三變.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生態文明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0,(4).3葉劍川.水資源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J.寧波市第五屆學術 大會論文集,2008.4劉涇.生態文明的生成與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發展研究.2010,(7).5榮開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個基本問題J.武漢學刊.2010,(6).6李毅弘.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四個轉變J.學術界.2009,(4).7陽麗波,廖桂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的探析J.湖南涉外經濟學 院學報,2009,(9):1.8辛鳴,楊海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社,2007.9莊世堅.生態文明:邁向人與自然的和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3):102.10周以俠.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重要意義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2009,(23):11.11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構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