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自考知識點:曹禺作品考點總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現代文學史自考知識點:曹禺作品考點總結(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1 簡析《原野》的思想和藝術特點
1937年曹禺寫的三幕劇《原野》是作者唯一一部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
思想:
1、 它通過仇虎復仇的悲劇反映了受盡地主焦閻王壓迫的農民的掙扎和反抗。
2、 仇虎受了舊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認為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的事。這種非理性的復仇觀念,使他的復仇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之所以走上個人復仇的道路,是農民小生產的意識決定的。
藝術:
1、 作品渲染仇虎內心的恐懼與內心的譴責,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如他逃進森林時,產生的種種幻覺和內心的恐懼。
2、 現代主義手法,如森林的陰森。
2 分析曹禺劇作的藝術特色
2、 總的說來,曹禺劇作結構嚴謹,戲劇沖突尖銳;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個性化,且具動作性,抒情性。
結構嚴謹,戲劇沖突尖銳表現在:
1、 如《雷雨》時間跨度長達30年,但劇情卻濃縮在24小時內;
2、 地點集中:故事在周公館展開;
3、 人物集中:以周樸園為中心,以周、蘩為明線;周、侍暗線,由血緣關系使矛盾沖突尖銳,且使整個劇情波瀾起伏。
人物性格鮮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樸園、陳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蘩漪、陳白露、愫方更是個性鮮明,具有美學價值。
語言的個性化表現在:
1、 人物語言不僅符合劇中人
3、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劇情規定的場景和人物心態;
2、 《北京人》里的含蘊雋永、抒情寫意的臺詞,就是動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個性化的語言,劇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動劇情的發展;
3、 《北京人》第三幕瑞貞和愫方的那大段臺詞,在平淡中迸發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感情沖擊力量。
3 簡析曹禺劇作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
曹禺劇作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發表,是中國話劇創作藝術成熟的標志。劇作戲劇沖突尖銳復雜,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獨特,富有典型意義;戲劇語言個性化,且具動作性和抒情性。劇作的這些特點,是話劇創作成熟
4、的標志。
二、促進了話劇從“案頭劇”向“劇場劇”的發展。曹禺以前,多數劇本主要以閱讀欣賞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劇作,具有極好的舞臺效果。
三、促進了大型多幕戲劇的發展。曹禺以前,現代劇作多數為獨幕劇和中型戲劇?!独子辍返葎∽?,都是大型戲劇,演出時間2、3小時,劇情比較復雜,反映的生活內容更豐富廣泛?!独子辍贰度粘觥芬院螅F代大型戲劇創作多起來了。
4 分析《雷雨》對封建性資產階級家庭罪惡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義
《雷雨》對封建性資產階級家庭罪惡的暴露主要表現在:
一、通過周樸園對家庭的家長制專制統治及其惡果表現出來。周樸園使周家成為一個黑暗王國,把聰明的蘩
5、漪壓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導致蘩漪和周萍亂倫。
二、通過周樸園對侍萍始亂終棄導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現出來。《雷雨》中復雜的血緣關系也由此決定,最后造成三死兩瘋的悲劇結局,這是封建性資產階級家庭罪惡的惡果。
5 分析《雷雨》中的周樸園形象
《雷雨》中的周樸園是帶有封建性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劇的罪魁元兇。
1、 他專橫暴戾、冷酷無情地壓制、摧毀家中一切人的個性、尊嚴和自由思想,使公館成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國,他就是黑暗王國中的專制魔王。這最突出的表現于他和蘩漪的關系中。蘩漪是有個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館這個黑暗牢籠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
6、的個性。第一幕中的吃藥一場,作者采用“大寫特寫”的戲劇手法,突出表現周樸園的專橫暴戾、冷酷無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樸園的這種性格造成了蘩漪與周萍的亂倫關系,摧毀了周沖向往自由平等的美麗幻想。蘩漪、周萍、周沖的悲劇,都是周樸園的封建專制造成的。
2、 第二條線索是周樸園和侍萍的關系,三十年前周樸園為了要和有錢小姐結婚,把剛生了孩子的侍萍趕出家門,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為他的第一夫人懷念,當侍萍真的出現在他面前時,他又想用金錢來封侍萍的口和贖自己的罪,他的這種態度是對他的懷念的虛偽性最本質的揭露。
3、 他和以魯大海為代表的工人的關系上充分表現了他的冷酷的性格。
7、他故意淹死民工發昧心財,指使警察打死罷工的工人,使用利誘收買手段破壞工人運動。
6 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個鮮明獨特、復雜而富有深度的藝術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熱情強悍、極端而尖銳的一種悲劇性格。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環境造成的。蘩漪聰明美麗,而周樸園要的是“服從”,他冷酷無情地壓制、摧毀蘩漪的個性尊嚴。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環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現,燃起了她被壓抑的熱情。她需要愛、能愛,她不顧一切的愛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給了周萍。日子一長,周萍悔恨和蘩漪的關系,想擺脫和蘩漪的關系。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兩代的欺負,她要做
8、困獸的搏斗,她要破壞周萍四鳳的關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極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銳的語言揭露和控訴周樸園和周家的罪惡,撕破他們道德家的偽善面目;她和專橫的周樸園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鋒,是她推動劇情向高潮前進。
絕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銳而極端的困獸之斗。
典型意義:
揭露了帶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壓抑、踐踏人性、蔑視人的尊嚴的罪惡,激起人們對不幸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和對于人的地位、尊嚴、權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惡與個性解放聯系起來,使劇本具有嶄新的時代內容。
7 簡析《雷雨》中侍萍形象
侍萍是舊社會下層婦女
9、1、 她純樸善良、頑強有骨氣,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現了下層婦女所受的深重苦難。周樸園對她始亂終棄,她投河自盡遇救。三十年來她頑強掙扎生存,嫁給了周家的下人魯貴生了女兒四鳳。她的心愿是女兒決不能重蹈自己的路。當重新遇周樸園后,有骨氣的撕碎周樸園想贖罪的五千元支票,決定立即帶四鳳走。
2、 命運觀念:當她知道周萍和四鳳的關系后,決定讓他們走,走的愈遠愈好,并且永遠不要回來。她把這一切都歸罪于命運。
8 分析《日出》的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度粘觥返乃枷胧潜┞栋胫趁竦卮蠖际泻诎得訝€面,控訴“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
10、
一、劇本通過對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繪暴露社會的黑暗糜爛。有工于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洋奴張喬治等。這些都市群丑聚在陳白露的寓所里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繪“不足”者的被受欺凌?!靶|西”被賣進妓院;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們善良、忠厚和倔強的平性。
劇本正是通過對都市群丑和下層被侮辱被剝奪者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余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
11、者”備受侮辱?!坝杏嗾摺焙汀安蛔阏摺毙纬蓮娏覍Ρ龋磉_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9 分析陳白露的復雜性格及形象意義
1、 陳白露是個性格復雜的藝術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際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質生活,為此她和張喬治等都市群丑廝混,強顏歡笑,維持她習慣的享樂生活。這實際上是出賣色相、自甘墮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厭惡這種生活,內心里厭惡張喬治等人,
2、 夜闌人靜,會有一種沒有歸宿的感覺。但又不甘心漂泊無依的非獨立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戲人間。她清醒的認識自己生活在黑暗中,但她沉溺太深無法自拔。
3、 有正義感不能自救卻想救人,為拯救小
12、東西甘冒風險,這里表現她敢做敢為的倔強性格。她念著“太陽升起但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覺”而自盡。她成為黑暗社會的殉葬品。
陳白露悲劇的意義在于揭露了金錢物欲世界對人性的異化、扭曲,使一個漂亮聰明的年輕女性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激起人們對金錢社會的憎惡。
10 簡析《雷雨》、《日出》的結構特點和曹禺戲劇結構藝術的變化
1、《雷雨》是屬于鎖閉式結構。
時間集中,從第一幕到第四幕時間不到20小時;地點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廳;劇本巧妙地以明線、暗線交織布局,以幕前情節推動現在的劇情。
2、《日出》則是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多少人生的零碎來闡明一個觀念”,沒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
13、,讓陳白露將一個個人物引出。每個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輕重,交相陪襯,共同烘托一個“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結構聯系的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這一基本觀念,用的是“橫斷面的描寫”。
11 分析《北京人》的主題
《北京人》通過描寫曾家的腐朽、沒落來表現埋葬舊生活、走向新生活這一主題。這一主題是通過虛實結合手法寫現在、過去、未來的“北京人”而得到表現的。
1、現在的北京人是實寫。主要人物有封建家長曾皓,兒子曾文清、兒媳曾思懿。
曾皓自私、吝嗇、怕死,總是表現自己衰老多病,他最關心的是他的壽材。
曾文清是封建家庭培育出來的廢物,外表溫文儒雅,但什么事都不想做不會做,還抽
14、鴉片,性格是“愛不敢愛,恨不敢恨”。在妻子的逼迫下,他決心離家出去做事,但最終因找不到現代生活中的位置,而自殺了。
曾思懿自私、口蜜腹劍、笑里藏刀。她強送曾皓去醫院為了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賣不出去;逼迫曾文清離家卻又說我沒逼你做事;對愫芳視為眼中釘又裝出同情的樣子,謀劃讓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一輩子侍侯她。
這一群現代北京人空虛、怯懦、腐朽,隨著封建家庭的敗落,表現了埋葬舊生活的主題。
愫芳是劇中最感人的藝術形象。她出身名門,受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但父母早亡,只得寄人籬下。她愛曾文清,是精神上的苦戀者。她性格溫柔文靜,忍受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忍受著曾皓、曾思懿對她的精神折磨。她性
15、格中最具美學價值的是:寧愿犧牲自己,但愿能使別人快樂的道德情操。她自愿留在曾家就是希望曾文清在外面成了“人”。最后她跟瑞貞一起出走,向過去告別,面向未來,表現了埋葬生活,走向新生活的主題。她們又是未來的北京人,未來是虛寫。
2、過去的“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劇作以人類祖先“北京人”作對照反襯,批判了不肖子孫——現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對未來生活的社會理想和追求。
12 分析《北京人》的戲劇沖突
《北京人》的戲劇沖突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曾思懿與曾皓之間。
曾思懿與曾皓的沖突是封建家庭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劇中共有3次沖突:
1、 曾思懿策劃
16、了一場中秋討債的戲,目的是使曾皓被迫交出存折。
2、 曾思懿不顧眾人反對,強要送曾皓去醫院。名為救人,實是害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買不出去。
3、 壽材抵債。
曾思懿與曾皓之間揭示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封建家長的權威也蕩然無存,這是封建制度末世的特征。
二、曾思懿與曾文清、愫芳之間的矛盾沖突,既是性格沖突,又夾雜著感情糾葛。
1、 曾思懿與曾文清是貌合神離的夫妻,但兩人性格對立。兩人沖突表現為曾思懿沒有一天不給曾文清氣受,曾文清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一再忍讓。
2、 愫芳與曾文清精神上的相愛使三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更為復雜曲折。曾思懿總是對曾文清、愫芳笑里藏刀,給愫芳以
17、精神折磨。她視愫芳為眼中釘,卻又裝出關心愫芳的樣子,又盤算著讓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侍侯她一輩子。愫芳對她總是忍讓,但在自己的終身大事上卻有堅強的一面,并最后出走。
《北京人》中“棺材”的象征意義
《北京人》中曾皓的棺材,象征封建階級的滅亡。棺材被爆發戶杜家槍了去,有著封建主義早晚要進棺材的寓意。
13 簡析《北京人》的藝術特色
1、 在日常家庭生活畫面中展開尖銳的戲劇沖突。在曾家內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現人們勾心斗角的緊張氣氛和尖銳沖突。
2、 對人物性格、心理的細膩刻畫,把人物的興趣、心態等放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形式。
3、 虛實結合、對照、象征等手法。實寫現在的北京人,虛寫過去和未來的“北京人”。以棺材為象征,表達封建階級早晚要進棺材的寓意。